森林資源及其分布(2 / 2)

4.森林類型的水平地帶和垂直地帶分異明顯

印度的森林主要有熱帶濕潤林、熱帶落葉林、熱帶幹旱林及山地林等類型。熱帶類型一般以闊葉林為主,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高地、平原、低丘地區,其發育明顯受當地年降雨量的製約而呈水平地帶性的變化,即自沿海和北部山地的山麓向德幹高原,按降雨量的遞減,明顯地呈熱帶濕潤林、熱帶落葉林和熱帶幹旱林等類型的漸次更替。

熱帶濕潤林: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側、西高止山西側,以及半島部分的東部沿海年降雨量3050毫米以上的低麓平原地區,這是印度最珍貴的森林類型集中區。它又可細分3個亞類型區:熱帶濕潤常綠林帶,主要分布在安達曼群島和阿薩姆邦;②熱帶半常綠林帶,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地區和東北部平原區;③熱帶濕潤落葉林帶,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和德幹高原東半部幹、濕季分明的季風區內。

熱帶幹旱落葉林:分布極廣,約占印度林地總麵積的43%。主要分布在恒河平原及德幹高原西半部年降雨量125~750毫米的地區內,並多沿河流分布。目前河流附近的大片森林,已為農墾所毀滅,所餘小片森林也持續受到放牧的幹擾,漸趨樹種單一化。

熱帶旱生林:也稱熱帶有刺林,是質量低劣的森林類型,以金合歡屬(Acacia)為代表植物。主要分布在年雨量不足100毫米的沙漠和幹旱地區。

印度森林類型分布除呈水平地帶性外,在一些高山區,如喜馬拉雅山山脈南坡和東、西高止山地區,森林類型也隨山體高度的增加而呈有規律的更替。在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帶性基礎上,隨山地高度增大,山地型森林所出現的主要類型依次為:山地亞熱帶林,一種過渡類型的森林植被,一般分布於海拔750~1800米之間,隨高度增加從亞熱帶闊葉林漸變為亞熱帶鬆林;②山地溫帶林,主要分布於海拔1800~3500米、降水量1250~2000毫米的地區,由溫帶闊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過渡到溫帶針葉林,並以針葉林為主體,主要樹種是雪鬆(Cedrusdeodara)和喬鬆(Pinusexcelsa);③高山林,多分布於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有些甚至分布在高達海拔3800米處,其典型樹種是杜鵑花(Rhododendron)和粗皮樺(Betulautilois),間或有檜屬(Juniperus)樹木出現。

5.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防護作用差

印度森林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平衡,絕大部分森林集中在印度北部山區及半島地區的局部濕潤地帶和西孟加拉邦的三角洲地帶內。以山地和丘陵地區為主。若按印度各邦的森林資源統計而論,森林資源的數量和發展十分不平衡。中央邦、安得拉、阿薩姆、馬哈拉施特拉、奧裏薩等5邦森林麵積總和約占全國森林麵積的52%,其中中央邦擁有森林麵積最大,約占全國森林麵積的23%。其餘各邦森林麵積十分有限,廣大地區除局部保有少量森林外,天然森林已被砍伐殆盡。雖然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2%,但各邦差異懸殊。安達曼群島森林覆蓋率高達77.8%,中央邦、阿薩姆邦和奧裏薩邦均在40~45%左右,而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很低,如古吉拉特邦、哈裏亞納邦和旁遮普邦幾乎都在10%以下。廣大地區缺乏必要的森林以保持水土,這是長期以來印度水土流失、土壤沙代、鹽堿化較為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印度西部的幹旱、半幹旱地區,目前幾乎已是一個由平坦沙地組成的大荒漠,其麵積約有2950萬公頃,其中1770萬公頃屬於不毛之地。中央邦也受到從西吹來的幹熱風影響,致使沙漠正在向東擴展。由於森林植被被破壞後失去了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功能,鹽堿化土地麵積正在不斷擴大。據統計,僅北方邦土壤鹽堿化麵積即以平均每年近2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大。印度北部朱木拿河和昌巴爾河流域因受山洪影響而造成的低劣土地麵積已達1750平方公裏,兩河沿岸被衝刷的溝壑長達4800公裏,使大量優質土壤流失而成為撩荒地。此外大片森林的退化以至消失,也使野生動物資源不斷減少。有些種類,如印度虎,已隨某些類型的森林遭受破壞而瀕臨絕種。

141 印度農業地理概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