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資源及其分布(1 / 2)

印度糧食作物 森林資源及其分布

印度的森林資源及其分布有以下幾個特點:

1.樹種較多,以闊葉林占絕對優勢

印度的森林約有1萬餘種喬灌木樹種,由於國土所處的地理緯度和擁有高峻的山地,因此從熱帶至寒帶所生長的各種樹種在印度幾乎應有盡有,並且有些是印度的特有種。在樹種構成上,則以闊葉林占絕對優勢。據1981年統計,印度闊葉林麵積為7070萬公頃,占全國林地總麵積的93.9%,其中以熱帶濕潤林(包括樹種)如紫檀、膠木、鐵刀木、小花坡壘、木波羅、杜英、娑羅雙樹和欖仁樹等),以及熱帶幹旱落葉林(包括樹種)如柚木、檀香、亞尼安蘇木、印度乳香、紫鉚、頂蓋木和兒茶等最為重要,兩者分別占全國林地總麵積的34%和43%。

2.林木生長量低、木材蓄積量少並以薪炭林為主

印度森林的年總生長量為2665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生長量隻有0.53立方米,遠低於世界林業發達國家(西德為55立方米/公頃,瑞典3.3立方米/公頃,美國、日本為3.1立方米/公頃),也比中國的1.84立方米/公頃低許多。印度林木生長量過低的主要原因是由於90%以上的森林為天然更新,而且成熟林、過熟林所占比重大,此外也因氣候、土壤條件不利或生長率慢的樹種多(有些需百年以上成材,如柚木等)所致。一般而論,在中北部的北方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區,雨量和土壤適宜,針葉林生長量較高,分別可達每公頃1.47立方米和0.97立方米;而西北部的喜馬偕爾邦和東北部的西孟加拉邦、阿薩姆邦生長量則很低,每公頃分別隻有0.17立方米和0.02立方米。闊葉林的生長量主要因雨量多寡,半島東、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部地區如比哈爾、奧裏薩和西孟加拉等邦,其生長量每公頃可在1.2立方米以上,其中比哈爾邦每公頃高達2.46立方米;而西部少雨區每公頃生長量則在0.2~0.3立方米,如喀拉拉邦為0.22立方米,卡納塔克邦為0.25立方米,古吉拉特邦為0.3立方米。

印度的森林總蓄積量相對較多,為27億立方米,居亞洲第五位,但每公頃森林麵積平均木材蓄積量卻很少,僅為36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77立方米/公頃)的一半。就全國而論,蓄積量過少除因上述的林木生長量過低外,也與濫采濫伐、辟林放牧和森林火災而引起的森林退化有關。但是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樹種的不同,森林資源治理的程度不一,各地區單位麵積上的林木蓄積量也存在顯著差異。旁遮普邦闊葉林蓄積量最高,每公頃可達204立方米;比哈爾邦和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等在50~90立方米/公頃之間;其他各邦則保持在15~30立方米/公頃的水平。針葉林的蓄積量以喜馬偕爾邦最高,為每公頃113立方米;其次是北方邦和旁遮普邦(50~80立方米/公頃);而阿薩姆邦僅為11立方米/公頃。

印度的木材產量不高,每公頃年平均產木材約5.26立方米,全國每年的森林采伐量為11332.5萬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材不足10%(986.5萬立方米),90%的木材產量(10346萬立方米)都用作薪柴。印度薪柴林的大量采伐和消費顯然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森林加工工業不發達以及農村燃料缺乏密切相關。

3.森林資源相對不足,供需矛盾尖銳

就森林資源的總量而論,印度尚可稱比較豐富,若按人均計算,每人僅擁有0.15公頃森林,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0.8公頃,甚至也低於亞洲平均水平的0.2公頃。在林木蓄積量方麵,人均為3.94立方米,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4.09立方米。獨立以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對林木的需求更為迫切,森林資源供需矛盾漸趨尖銳。1980年,印度工業用材需要量為2500萬立方米,而木材產量僅1000萬立方米;薪材需求量為2.56億立方米,而產量則不足需要量的半數(1.0346億立方米)。生產遠不能滿足國內需要,一半以上依賴進口。1984年,印度僅進口工業用原木一項就達3.3萬立方米,價值315萬美元;進口薪柴1.3萬立方米,價值14.5萬美元。

在印度廣大農村,由於能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村民濫砍濫伐林木的現象十分嚴重,使得現有的森林資源逐漸減少和質量下降,反過來又加劇了林產品的供需矛盾。同時,由於森林退化,覆蓋率過低,加之季風氣候不穩定性的影響,又將導致印度洪、旱災害頻繁發生,尤其是洪澇災害,不僅直接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麵積也不斷擴大,以致整個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從資源的自然基礎和供需現狀及其生態、經濟效益等方麵全麵衡量,印度應是世界上森林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