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食作物 印度的林業
林業是印度大農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林業的收入在全國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僅為2.3%,在大農業中也隻占3%,但是發展林業對促進森林工業的發展、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障農牧業生產的發展以及提供廣大農村的能源等方麵均有重大而深遠的作用,因此林業在印度國民經濟中的實際意義,已大大超出森林本身的麵積、蓄積量及其生產產值。
印度的森林資源在亞洲各國中屬於較為豐富的。它的森林麵積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亞洲第二位,林木蓄積量也居亞洲第五位。同時,由於印度幅員遼闊,地形多樣,土壤、氣候也適於多種多樣林木成長,因此也是世界上樹種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娑羅雙樹、欖仁樹、印度玫瑰木、印度黃檀以及羯布羅香等,不僅為印度所特有,而且因質地細密、堅硬而具有很高經濟價值。
曆史上,印度原是一個森林茂密的國家。公元前1千年當印度開始進入農耕階段時,整個疆土基本上密布森林,即使在現今的德幹高原幹旱區,當時的氣候也比現在濕潤,生長著茂密的熱帶落葉林。隨著種植業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居民點的擴大,大量的毀林墾殖使森林麵積逐步減少;曆代統治階級大興土木、長期戰亂及殖民者對貴重木材的大肆掠奪,也都使得森林資源受到較大破壞,致使印度森林資源日趨枯竭,乃至在獨立前夕印度的森林覆蓋率已降至12.3%,逐漸由一個多林國變為少林國。獨立後,為扭轉糧食短缺局麵和振興民族經濟,又不斷毀林擴大耕地和工業用地,使林地麵積進一步縮減。到1980年的30多年裏,據統計全國受到破壞的森林麵積達4萬多平方公裏,約占全國森林總麵積的5%。鑒於毀林毀地日益加劇的嚴重性,印度政府專門製定了新森林政策,實行分級管理、依法治林,使破壞森林的現象得到控製。據1981年資料,印度林地麵積為75.3萬平方公裏,占當年世界林地總麵積的1.8%,占亞洲林地總麵積的13.3%,全國鬱閉林覆蓋率恢複到19.2%,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0.6%),超過亞洲平均水平(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