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畜牧業(1 / 3)

印度糧食作物 印度的畜牧業

一、概況

印度的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不重要的地位,每年來自畜牧業的淨收入隻占整個國民經濟總收入的7%左右,畜產品的輸出僅占農產品外彙收入的29%。

印度牲畜的存欄數很大,據199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國有牛和水牛2.72億頭,山羊和綿羊1.64億頭,豬1000多萬頭以及驢、騾、駱駝、馬等近400萬頭。印度是世界上牛和水牛最多的國家,其數量分別占世界牛和水牛總數的15.4%和53.2%。

印度的牲畜絕對數量雖然很大,但質量甚差,如乳牛和母羊的產乳量低,羊毛量少質差等。數量最多的牛和水牛,由於宗教傳統觀念的影響而被視作“聖獸”,不準隨意屠宰,占人口相當比例的印度教徒不食牛肉,所以每年牛的屠宰數僅占牛隻總數的0.9%左右,老牛、病牛大量存活。大量的死牛是由於營養不足而遭自然淘汰的。即使如此,牛在印度農業中還是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給農業提供了大量的役畜。由於印度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牛就成為農村中耕作或運輸的主要工具。傳統的犁耕常使用閹牛,每對閹牛約負擔耕地4公頃左右。這種牛雖然動作慢而遲鈍,但它們有較強的生活能力,能忍耐潮濕的氣候,所以在多雨地區常用它來耕地、馱運貨物以及作為從井中提水的役畜。據估計,在不能通行機動車輛的50多萬個村莊及幾百個城鎮之間,各種牲畜承擔的貨物周轉量達1500萬噸公裏,甚至在城區,也有300多萬輛牛、馬車從事運輸。

公牛和公水牛占全部役畜的90%左右,它們是耕作和運輸的主要動力,全部役畜提供了50%的農用動力。印度皇家農業委員會曾指出:“世界大部分國家中,牛的價值在於提供食品和牛奶,但是在印度它們首要的目的是用來拉犁和套車。”

其次,牲畜為印度人民提供了鮮奶及奶製品。1979年,印度僅有奶牛2500萬頭,每頭每年產牛奶522公斤,每年奶牛的產奶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0%、日本的9%以及世界平均數的26%。為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奶產量,印度開展了以發展乳牛業為核心的“白色革命”,使奶類產品產量迅速增加。1990年奶的總產已從1979年的3000萬噸提高到5180萬噸(其中牛奶2670萬噸、水牛奶2360萬噸和羊奶150萬噸),總產躍居世界第三位,奶的人均年占有量達60.7公斤。每頭奶牛的年產奶量也增至905公斤。奶類總產中,除38%作為鮮奶消費外,42%左右用來製作酥油,其餘的製作黃油、奶粉及其他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外,還有少量出口。

此外,牲畜還提供了大量有機肥。通常1頭牛每年能提供50公擔糞肥、16公擔尿。但印度的一部分牛糞被作為燃料消費了,致使土壤肥源減少。各種牲畜的肉是印度人民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主要是羊肉和豬肉。1982年肉類總產94.8萬噸(其中羊肉占52%),1990年增至201.9萬噸(其中羊肉57.2萬噸,占28.3%,牛肉64.2萬噸,豬肉36萬噸,家禽肉32萬噸)。禽蛋的產量在最近30年間每年約以14.2%的速度增長,1990年禽蛋產量已達110萬噸,實現自給有餘。畜牧業給製革工業等提供了原料,印度出產的皮革、皮毛約占世界產量的32%,它是世界上皮革、皮毛及其製品的最大輸出國。

二、飼料資源與飼料生產

牲畜的飼料包括天然飼料和人工飼料兩部分。作為主要天然飼料的牧草,在印度分布較為廣泛,從喜馬拉雅山的高山草地到丘陵地區的邊坡草地,從濕潤地區的疏林林間地到半幹旱低地的熱帶稀樹草原(禾本科植物和灌木群落),分布著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各種牧草地。天然草地和永久性放牧地麵積約為1400萬公頃,占全國國土麵積的4.5%左右,草地與耕地的麵積之比約為0.08∶1。此外,尚有占國土麵積2%以上的矮灌木林地,7%以上的撩荒地以及其他林地、村邊牧地等都可放牧。

按草地的地區分布,印度的草地可分為山地丘陵草地、河邊草地和低地草地3種不同類型。

山地丘陵草地:在喜馬拉雅山區,草地分布範圍很廣。低山區的草地具有沼澤的特點,重壤土上形成高稀樹草原類型,主要有蘆葦、斑茅等;在海拔2500~3500米之間,草地呈塊狀分布於茂密的鬆、櫟或雪鬆林間坡地上;在海拔3500米以上,森林被廣闊浩瀚的草地所代替,這些草地可以向上延伸至海拔5000米的高山,主要草類有羊茅屬、雀麥屬、香茅屬、畫眉草屬等,秋季開花,冬季保持在雪被以下。德幹高原暗色岩丘陵區和半島南部丘陵區,草地一般分布於海拔1000米、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地帶。在卡納塔克的西高止山地區,由於森林被砍伐而生長了草本植物,如蘆葦、鋪地黍、雙穗雀麥及豆科植物山瑪蝗等都是這一地區的優良牧草。

低地草地分布於旁遮普平原、哈裏亞納邦、北方邦、比哈爾邦和阿薩姆邦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年降水量從310~2000毫米不等,冬暖夏熱,草類可以在紅壤、黃壤、磚紅壤及衝積土上生長,有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蒺藜草屬、狗牙根屬、三芒草、畫眉草屬、鼠尾粟屬等。幹旱地區的鹽堿地上有鹽生植物如穀精草、鼠婦草等等。

河邊草地主要分布於北部巴巴爾平原地區的沙質壤土上,主要草類有蔗茅屬、雀稗屬、牛筋草等,是巴巴爾地區的優良牧場。

印度的天然牧草的生長主要在6~9月西南季風盛行期,如拉賈斯坦的西部幹旱地區,牧草的年生長量80%集中於這個時期。許多禾本科牧草在季風季節裏的生長量為春季生長量的20倍。牧草的產量濕潤地區(每公頃產鮮草6噸以上)多於幹旱地區(每公頃1~3.5噸)。

印度還利用樹葉,特別是闊葉樹的樹葉作為飼料,將它製成青貯料,作為雨季的青飼料的補充,產量很高。

人工飼料包括人工栽培的牧草、開荒種植的飼料作物,以及可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等。印度飼料作物的播種麵積約占農作物播種總麵積的8%左右。主要種植一些雜糧、豆科牧草田菁等。此外,還從國外引進一些高產牧草,如象草,每年可收割5次,每公頃年產160~180噸;臂形草每年每公頃也可以產鮮草75噸;其他的高產牧草還有蜀黍屬、豇豆屬、燕麥屬等等。另外為了增加飼料產量,提高飼料質量,還實行糧食和飼料作物輪作、套作。如在克什米爾的水稻休耕地裏種植埃及車軸草(berseem),可以在水稻移植以前刈獲2次青飼料。此外,還利用稻草、麥稈、高粱稈等青貯或堿化處理來提高它的營養價值。

由於全國大牲畜頭數過多,天然飼料和人工飼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天然草場存在嚴重過牧現象,致使草質退化,多年生牧草逐漸減少。如佐德浦爾地區,以雙花草—蒺藜草為主的多年生草地,改變成以三芒草、狗牙根、畫眉草為主的一年生牧草草地;安得拉邦的林間草地,牲畜不喜食的香茅、旱茅等草類增多。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在占西成立了印度草地和飼料研究組織,從事有關飼料的生產和保存、優良的飼料種子開發等方麵的研究,在阿薩姆邦和卡納塔克邦各建立了一個飼料種子生產農場,以滿足今後飼料作物種植的需要。

三、主要畜牧業部門的地理分布

(一)養牛業

牛和水牛是印度數量最多的一類牲畜,其總數已從獨立初期的1.7億頭,發展到1985年的2.47億頭,主要分布於北方邦、中央邦、安得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拉賈斯坦邦、比哈爾邦和旁遮普邦等地。各邦牧養的牛和水牛的數量比例不同,如北方邦以水牛為主,擁有全國水牛總數的22%,居各邦之首,牛的數量隻占全國的14.5%;中央邦的水牛和牛各占全國的14.5%和10%;安得拉邦以飼養水牛為主,水牛數居全國第二位;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牛數居全國第三;拉賈斯坦邦牛和水牛數各為全國的7.6%;而旁遮普則擁有全國8.5%的水牛和3.7%的牛,且以公牛為多。北方邦、安得拉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水牛所占比例較大,而比哈爾、西孟加拉、泰米爾納德及其他各邦牛的比例則更大。各邦之間牛的數量差異是由於自然條件(如氣候、地形)、放牧設施以及飼料種植麵積大小等因素造成的。如馬哈拉施特拉邦是養牛最多的邦之一,它位於降水中等的區域內,永久性草地約占全邦土地麵積的5%,種植業以種植雜糧為主,大量的農副產品可以補充牲畜的飼料,同時又有林間的高大禾草作為割草地,可獲得較高的青草產量。為了迅速發展養牛業,該邦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建立幹草加工站,進行青草加工或貯存飼草,種植豆科牧草以增加牧草的產量;另一方麵,建立飼養牛的農場,建立凍精站、人工授精中心等,以提高牛的質量。到1978年,該邦已有牛和水牛約2000萬頭。

但是,由於各地土地的改良、灌溉設施的增加,種植業獲得了迅速發展,使可以用於放牧的場地越來越小,而種植飼料作物或牧草的麵積沒有相應增加,因而飼料總量相對減少,使原來不很充足的牲畜食料更為匱乏。據研究,在印度年均500毫米以下降雨區,標準載畜量為每頭牛需要1.5~2公頃牧地,而實際上作為西部主要畜牧區的拉賈斯坦邦,每頭牛隻有1.1公頃土地可以放牧利用。牛質量差的另一原因是育種的公牛數量不足,1頭健康狀況一般的公牛,每年可與60頭母牛交配,但印度1951年每頭育種公牛交配的母牛數為77頭,至1961年增至119頭。水牛的配種情況稍好些,同期的每年育種公水牛交配的母牛數為70頭和59頭。

目前,全國共有牛和水牛品種40多個,一部分為以高產牛奶而聞名的乳用牛;另一部分為具有較大力氣的役用牛,另有1/3左右為乳—役兼用牛。最優良的品種有:

(1)信德種

原產於信德(巴基斯坦),現在它的純種牧群分布於印度,特別在西海岸的卡提阿瓦半島地區較多。這是一種乳用品種,體型中等,毛色深紅,公牛體重為500公斤,可作役用;母牛為350公斤,母牛泌乳期可達280~350天,每頭乳牛產奶量約2800~3850公斤。此種牛適應性較強,耐粗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