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與烹飪之精良,僅僅是一種工匠式的賞心悅目嗎?在孫中山看來,中國烹飪是一種寶貴的藝術文明,是一件件可登大雅之堂的藝術品。他說:“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一道也。”並以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作進一步的闡述。他說:“是烹調之術本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術不妙。中國烹調術之妙,亦足表明進化之深也。”
因人而異,適量飲食,才能得飲食之益。
孫中山先生從人體組織機能的角度闡述人的飲食特點。他認為“風”、“水”、“動”、“植”是人類所需的四種重要物質。另外他還從生理生化的角度對飲食的功用加以闡述。他在《建國方略》中說:“吾人所食之物,八九成為用之於燃料,”一二成乃用之為材料。燃料之用有二:其一為暖體,是猶人之升火以禦寒,二為工作,是猶工廠之燒煤以發力也。是以工作之人需燃料多而食量大,不工作之人需燃料少食量小。倘食物足以供身內之燃料而有餘,而其所采者乃化為脂肪而蓄之體內,以備不時之需。倘不足以供體內之燃料,則生元必取身內所畜之脂肪以供燃料。脂肪既盡,則取及肌肉。故飲食不充之人,立形消瘦者此也。材料乃生元之供養料,及身體之建築料。材料若有多餘,則悉化為燃料,而不能蓄之於體內。此猶城市之內建築材木過多,反成無用,而以之代薪也。故材料不可過多,過多則費體內機關之力以化之為燃料;而其質若不適為燃料,則燃後所遺渣滓於體中,又耗費腎髒多少功夫將渣滓清除,則其司事之髒腑有過勞之患,而損害隨之,非所宜也。食物之用,分為兩類,一為燃料,素食為多;一為材料,肉食為多。材料過多可變為燃料之困;而燃料過多,材料欠缺,則燃料不能變為材料之用。是故材料不能欠缺,倘有欠缺,必立損元氣。材料又不能過多,倘過多則有傷髒腑。世之人倘能知此理,則養生益壽之道,思過半矣。”孫中山先生在一大段論述中,用形象生動的比喻,闡明生命體內能量(燃料)和蛋白質(材料)的作用,要點有四:其一,孫中山把人體對食物的需要分解為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要,十分正確;其二,孫中山認為如食物中能量充足,則轉化為脂肪沉積於體內,倘食物中能量不足,則必動用體內貯存的脂肪,脂肪動用完華,則動用肌肉以轉化成能量,這一現象的揭示也是符合生命活動規律的;其三,體內蛋白質的需求有一定的量,飲食中蛋白質過多,則轉化為能量,但這一過程十分複雜,耗費過多,且加重腎髒的排出負擔,另外以蛋白質作為能量的提供者,十分不經濟,因此飲食中蛋白質不能過量,這也是十分科學的;其四,植物性食物中,如穀物,能量含量高,動物性食物如肉食,蛋白質含量高。能量和蛋白質要保持適當比例,尤其蛋白質不能過少。假如能量和蛋白質比例失調,可能有兩種情況,但結果不一樣。一是能量低,蛋白質高,這時可動用蛋白質轉化成能量,一是蛋白質低,而能量高,這時能量不能轉化為蛋白質,所以飲食中關鍵因素是蛋白質不能缺乏,這也是十分符合營養學原理的。不過孫中山先生在淪及中國飲食時,沒有直接指出
中國飲食中蛋白質含量不足的問題,大約是因為隻顧讚美,未能指出中國飲食中這一關鍵問題。
孫中山的上述論述實際上是“飲食要訣”,為普遍之原理,與此同時,孫中山指出還需根據生命體年令和身體狀況等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如談到吃肉之時,他說:“夫肉之度,老少當有不同,青年待長之人肉食可稍多,壯年生長已定之人肉食宜減,老年之人宜大減。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識矣。”孫中山先生的這些看法是十分符合科學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