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論中國飲食與烹調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中國革命的先行者,一生為準翻清朝政府,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而奔走呼號。有趣的是孫中山先生在著手重建國家之際,把中國的飲食和烹飪當作他對未來國家考慮的問題之一,列入了《建國方略》和《三民主義》之中,他對於烹飪技術飲食風尚等作了詳細論述,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孫中山先生從營養的角度、從衛生的角度對中國的飲食與烹飪進行評價。他闡述的觀點,是近代史上最全麵完整的有關中國烹飪的認識,今天讀來,依然十分中肯,茲略加介紹:
中國食品眾多、營養豐富,且暗合科學與衛生
孫中山早年留學國外,從事醫學研究,後棄醫從政,為推翻滿清統治而奔走,因此當他對中國烹飪進行論述時,顯然運用了營養學知識進行分析。他在1917年至1921年之間所著《建國方略》中認為:中國不但發明食品眾多,而且營養豐富,人們飲食習尚非常符合科學衛生,為各國所不及。在論述食品發明時,孫中山說:“夫中國食品之發明,古之所謂‘八珍’非日用尋常所需,固無論矣。即日用尋常之品,如金針、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實素食之良者。而歐美各國並不知其為食品者。中國以為美味,而英美人往時不良也,而近年亦以美味視之矣。吾往在粵垣,曾見兩人鄙中國人食豬血,以為粗惡野蠻者。而今經醫學衛生所研究而得者,則豬血含鐵質獨多,為補身之無上品。凡病後、產後及一切血薄症之人,往時多以化煉之鐵劑治之者,今皆用豬血以治之矣。蓋豬血所含之鐵,較之無機體之煉化鐵劑,尤為適宜於人之身體,故豬血之為食品,有病之人食之固可補身,而無病之人食之亦可益體,而中國人食之,不特不為粗惡野蠻,且極合乎於科學衛生也。”孫中山的這些論述十分中肯,尤其關於豬血的營養作用的論述,顯然運用了近代營養與生化知識。
中山先生還以為,中國窮鄉僻壤之人所以長壽,是與粗茶淡飯有關,其中關鍵的是與茶蔬、豆腐有直接關係。他說:“中國常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都得為最為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為上壽。又中國人口之繁昌,與乎中國人拒疾疫之力常大者,亦未嚐非飲食之暗合衛生有以致之也。”孫中山先生在這裏認為素食與長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顯然是注意到了單純的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方式的某些弊端。
對於如何看待素食,孫中山先生指出西人食素有矯枉過正的傾向,而中國素食則素而有益,是理想的素食品,對中國的豆腐則尤為推崇。他說:“西人提倡素食者,本於科學衛生之知識,以求延年益壽之功。然其素食之品無中國之美備,其調味之方無中國精巧,故其熱心素食家多有太過於菜蔬之食,而致滋養料之不足,反致傷生者。如此,則素食之風斷難普遍全國也。而中國素食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孫中山先生在這段論述之中已明顯注意到飲食中蛋白質的作用。19世紀中葉,由於德國化學家李必希的傑出貢獻,人類認識到了飲食中糖類、脂肪類和蛋白質三大營養要素的作用,孫中山先生則把這一認識很快地運用到了對中國飲食的評價之中,說明他擁有一個敏銳的科學頭腦。
中國烹飪技術曆來冠於全世界,且烹調技術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
孫中山對中國飲食與烹飪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
然而中國飲食與烹飪之精良在當時被列強欺侮的時代,沒有被世界所承認,而西方世界總認為法國人的飲食是最出色的。後來,由於華僑遷居世界各地,將中國的烹飪帶入世界各地,外部世界才發現法國的飲食比起中國,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孫中山先生根據自己的在國外的遊曆所見,列舉了中國飲食烹調在國外受歡迎的情況。他說:“近年華僑所到之地,則中國飲食之風盛傳,在美國紐約一城,中國菜館多至數百家,凡美國城市,幾天一天中國菜館者。美國人嗜中國味者,舉國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