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飲食觀(1 / 1)

袁枚的飲食觀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為清代著名文學家。生活在清代乾嘉年間,乾隆四年中進士,曾為翰林院庶吉士,出任過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縣知縣。四十歲後隱居南京小倉山房隨園,論文賦詩,享文章盛名達五十餘年,詩主性靈說,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隨筆》等著述三十餘種行世。

袁枚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烹飪學家,他所著《隨園食單》是我國清代一部係統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述。這部《隨園食單》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須知單”和“戒單”,第二部分為食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一部分,現分述如下:

關於“須知”,袁枚說:“學問之道先知後行,飲食亦然。”《隨園食單》認為“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又說:“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賣之功居其四。”選料在烹飪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是作料的選用,再次是調劑、配搭,原則是各以類聚,“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另外菜肴做得有味還不夠,袁枚對器具、上菜諸方麵,從美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他還認為眼睛和鼻子是嘴的先導,佳肴上桌,要靜如秋雲,豔如琥珀,芳香之氣撲麵而來。而這些都得靠烹調得之,而不應該用香料等,否則將傷了“美味。”

關於“戒單”,袁枚在書中列有十四戒。他說:“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十四戒中,戒外加油、戒走油、戒同鍋煮、戒敬且、戒穿鑿、戒停頓等等是廚家之忌,道理較明顯。值得注意的是《食單》中有“戒目食”、“戒耳食”、“戒強讓”、“戒縱酒”頗值今人思索。

戒目食就是戒貪多。有些人羨慕菜肴滿桌,迭碗壘盤。袁枚認為這是用眼吃,而不是用嘴吃。戒耳食實際上戒名貴,有些人貪圖名貴,以此企圖達到敬客之意,袁枚認為這種做法是使人用耳說,不是口吃,有些名貴的食物,如燕窩,倘燒燕窩未必比燒豆腐有味。他認為如欲誇耀體麵還不如在碗裏放上百粒珍珠,但是不能吃又有何用。

“強讓”是指請客人吃飯時,強行用筷子夾菜到客人的麵前。袁枚認為強讓常弄得盤滿碗汙,使人生厭。要知道請來的客人不是沒有自理能力的兒童。設宴請客,一道菜上來以後,理應請客人用筷子自己夾菜,聽從客人自便,這才是待客之理,故應戒強讓。戒縱酒即戒喝酒劃拳,因為醉眼朦朧是難以品嚐到菜的精妙的,往往把好菜當木屑吃掉。此外戒單中還有“戒暴殄”,有些人不惜物力,少取多棄,烹甲魚專取鱉甲周圍的肉質軟邊,而棄其主體,這些純粹是暴殄天物。還有一些人殘忍到了以烈炭來炙活鵝掌,本來物為人用,使之死,是不過分的,但現在使牲畜欲死不能的做法是殘忍和不可取了。

袁枚所倡言的“戒目食”、“戒耳食”、“戒強讓”、“戒縱酒”、“戒暴殄”等目的是為了戒除飲食活動中的一些不良的陋習,但是靜觀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實告訴我們,袁枚所痛惡的一些陋習不僅沒被戒掉,反有愈演愈烈的勢頭,因此袁枚所倡言的五戒,依然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