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結構原則(1 / 1)

膳食結構原則

《黃帝內經》對飲食結構提出了一個總的原則,這就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一原則的特點是以米、麥、豆為主食,各種肉類、蔬菜為副食,然後附加一些水果瓜類食品,這是一個低脂肪、高纖維,植物性原料為主的飲食結構。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十分合理的飲食結構,其中的五,並非具體指五種食物,而是一個概數,告訴人們,食品要盡量吃得雜一些,不同的食品,營養物質含量有些側重,如吃雜一些,就能從不平衡中找到平衡。

這一飲食結構是在充分考慮前麵所提的各種飲食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不過其中的五果、五畜、五蔬的比例沒有具體的說明,所以出入很大。尤其五畜,與其它類不同的是,五畜是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把它置於次要位置,極易造成飲食中肉食比例較低,從而出現飲食中蛋白質不足,不利於生長發育。

《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之際,而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中國人(絕大多數)飲食結構中蛋白質明顯不足,是因為《黃帝內經》的提倡所致呢?還是因為農業結構所致呢?當然,《黃帝內經》沒有那麼大的號召力,中國飲食中蛋白質偏低的問題是由於農業結構的緣故。

因此,《黃帝內經》所提的飲食結構,實際上是當時大眾普遍的飲食結構,當時人們的飲食,主要是以穀物為主,輔以菜蔬,瓜果、少量的肉食,為什麼《黃帝內經》把當時的普遍現象作為一個原則來提倡呢?可能《黃帝內經》主要針對當時貴族,也就是對肉食者而提出的,間接地要求當時統治者不要沉湎於酒池肉林式的生活。

總的來說,《黃帝內經》中有關飲食重忌的原則對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