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跡象在表明,中國飲食文化將有可能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城市,人們的交往可能逐漸從物的角度轉向情感的角度,人們的禮物互贈之中,逐漸以鮮花代替實物。節日裏,吃也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在某些人看來,也就是“天天過年”即沒有特殊的年了,節日的飲食與平素的飲食差別不明顯。最值得注意的是營養學已被運用到飲食的範疇,國民營養標準也已製定。1969年,我國第一屆營養學會製定了國民營養標準,1981年,對這一標準作了再次修訂,規定人均熱量為2400大卜/日,蛋白質為70克/日,由穀物提供75%的熱量,由動物性蛋白提供的熱量為8%。目前我國人均蛋白質攝入量為67克/日其中的動物性蛋白為7.5克/日,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981年世界平均水平為:蛋白質人均攝入量為68.5克/日,其中動物性蛋白為36%),盡管攝入蛋白質總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由於其中的植物蛋白比例高,而植物蛋白的可消化率遠遠低於動物蛋白質的可消化率,所以中國人膳食中所能給機體提供的維持生命活動的蛋白質量遠遠不夠。這一標準的製定之所以其中蛋白質的水平不高,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情如此,但畢竟我們把科學引入了飲食的範疇之內,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即發達國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水平,據有關報刊報道(《中國食品報》1988.3.18)中國進入小康的飲食標準應為人均攝入總熱量2600千卡/日(1981年全世界平均水平為2624大卡/日);蛋白質為人均攝入70克/日,其中動物性蛋白質至少占30%(1981世界平均水平為動物性蛋白占36%);脂肪供應為60克/日(1981世界平均水平為64.3/日)其中動物性脂肪40餘克/日(1981年世界平均水平為52克/日);其它營養因素也將得到相應的改善,隻有這樣一個營養標準,才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營養需求。達到這一標準在目前來說,既要開源,也要節流,更要改變飲食習慣。開源是開發飲食資源,一方麵是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麵是對有限的資源合理而深層次的利用,包括利用一些暫時沒能利用的物質。如除去大豆中有害酶的問題,有毒動物蛋白質利用問題,一些昆蟲蛋白質的利用問題,這些雖然是中國烹飪的優勢之所在,但還有很多的領域有待我們去開拓;節流是控製用糧食釀酒等的無限製的發展,減少浪費,研究食品的防腐防蟲防黴變措施,改進烹飪方法,使食物在熟食過程中減少營養物質的損失或破壞,增加人體有效攝入營養物

質的數量;改變飲食習慣包括不要在節日期間輔張、暴飲暴食,改變人們對豬肉的特殊偏愛的習慣,逐步增加草食動物肉類在日常肉食消費中的比例,尤其馬、牛、驢等肉類的比例。這些動物可利用大草原和草山草坡而生長,而發展草食動物的養殖是中國飲食中蛋白質比例提高的希望之所在。

當小康目標實現了以後,中國人飲食生活向健康方向發展將有了物質基礎,對於那些以吃的等有作為炫耀資本的人,人們將口蚩之以鼻。不過中國烹飪技術將更趨科學,使人們的飲食生活更具特色。

186 中華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