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等級還有可能成為某些人顯示身份的一個方麵,一些酒囊飯袋,常會以天天能吃到豐盛的宴席作為談資,一些暴富的人們也會把吃到別人難以吃到的珍物而作為炫耀的資本。據報道,廣東某酒家推出黃金宴,費資頗巨,吃客眾多,人生的意義在吃的高級與否中得到體現。

這一現象雖然不是主流,但也不會銷聲匿跡,而其影響卻是巨大的。但願在現代化的建設中,發展生產力,使得物質極大的豐富,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將逐漸地淡化吃在生活中的特殊意義,把吃僅作為給身體添加油料,而不是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根據歐美人飲食結構中肉奶蛋的比例過高,粗纖維含量過低,導致一些文明病富貴病的發生的現象,簡單地認為未來的飲食方向是東方的以素食為主的飲食傾向,顯然這一看法是十分片麵的。矯枉容易過正,因噎容易廢食。前不久,有報道說,糖吃多了對身體不利,這顯然是有所指的,使得人們談糖色變,實際上中國人糖吃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最近的報道證實了這一點。中國人口平均壽命從1949年的30多歲提高到當前70多歲,原因之一是飲食的中國肉食比例的增加,而不是因為吃素的結果。中國人飲食中嚴重的營養不足曾經被戴上“東亞病夫”的帽子,但是這種局麵到今天並沒有完全改變。有一則智力測驗題,內容是說甲乙兩國相鄰,二十多年前,甲國青少年平均身高比乙國高若幹厘米,二十年後,甲國青少年平均身高比乙國要矮若幹厘米,問甲乙兩國是哪兩個國家,答案是中國和日本。今天日本青少年平均身高要比中國同齡人高,日本人在二戰之前飲食十分粗陋,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向往天天吃肉,而當時的日本,人們每天有白米飯吃就是一種奢侈和向往,在欲侵略中國東北之時,把中國描述為遍地是大米、大豆、高梁的地方,以激起士兵征服中國而戰鬥的欲望,所以日本人身體素質普遍不佳,身材矮小,被中國人蔑稱為“小日本”。二十多年以後由於日本經濟騰飛,人們膳食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尤其是從魚類和畜禽類中攝取了大量的蛋白質,日本青少年的身材比中國同齡人要高一些,日本人的健康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成為首屈一指的長壽大國。說到這裏,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未來的飲食結構不可能是以素食占主要地位的膳食結構。

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評價,不能以西方人的某些追求趣向作為標準,況且對於素食為主的飲食結構的追求是因為西方人在長期的肉食為主生活中產生了某種厭倦,當東方人的飲食方式展現在他們眼前時,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充滿異國情調式的飲食方式,而中國飲食帶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與西方單調的飲食生活大相往庭,因此西方人對中國的飲食發生興趣。不可否認,有些西方人將有可能奉行素食為主的飲食生活,但這絕對隻能是少數人,不可能是大多數。這使人想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某些西方人,十分讚賞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他們希望成為喧鬧的西方文化以外能保持傳統文化的一片淨土,如果這不是別有用心,那也是一廂情願,我想這是中國人不樂意接受的,不然我們就不會搞四個現代化了。

在不發達走向發達的過程中,我們不主張完全拋棄過去,事實上,也不能完全拋棄過去,所以當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向前發展時,希望既能避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弊端,又能彌補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某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