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走向
要討論這一問題,首先要探討一下中國飲食結構的走向。由於中國人口多,土地資源有限,可供開墾的荒地又不多,從人均占有的糧食來看,現階段為400kg/年人,從單位麵積的產量來評價,這一成果的取得已屬不易,而400kg/年人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即絕大多數人隻能是以穀物類為主的飲食結構,肉食則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從各方麵條件來看,這一局麵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原因如下:首先,擴大土地麵積以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這一措施僅能解決部分問題,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各種占用耕地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些占有用的耕地,不僅量上超過開墾的荒地,且其質地也比開墾荒地的要好,所以這一條路並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我們國家現階段還沒有從國外進口飼料以發展養殖業的經濟能力,所以以糧為主食的結構依然不能改現;第三,我國人民是一個愛吃豬肉的民族,而養豬又將與人爭糧,因此也將限製著養殖業的發展。
大家知道,人是雜食動物,他既可以食植物為生,也可以以吃動物為生。從物質轉化的角度看,最經濟的是以植物為食,因為在同一土地麵積上,當種植糧食可養活100人時,若把這些糧食轉化成肉食,大約隻能養活約20人。當一個國家的糧食人均占有量大大超過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的所需糧食量時,他們就會把這部分糧食通過養殖業轉化成肉食,從而形成肉食占多數的飲食結構,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飲食結構中,糧食占很少的比例,肉食占主要地位,其所攝食量和營養物質大大超過不發達國家,這是因為肉食中含有遠遠超過糧食的能量和蛋白質。吃肉對於窮人窮國是奢侈,在富人富國那裏是平常事。
由於中國的人均占有糧食量僅夠維持以糧食為主的生活需要,因而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將依然是以糧食為主的飯菜結構,肉食充當下飯的角色,不會象西方人那樣沒有主副食之分,除非一年中有一部分時間餓肚皮。這種比較經濟和粗糙的飲食結構的存在,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廣泛的生存土壤,中國烹飪將繼續為中國的粗糙飲食著裝,中國的調味品將繼續為飲食的某些不適而調味,中國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麵粉將繼續扮演飲食中主食的角色,中國的菜肴依然以其色香味著稱,使中國的主食麵食和大米很順利地進入每個人的腹中。
由於我們還不能說溫飽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依然是為官者的“警言”。大多數人的收入中一大部分將用於吃的開支。因為平時在吃的時候省吃儉用,所以節日文化的主要內容依然是以吃為重頭戲,這時比平時要豐盛很多,人們不可能把吃看得那麼淡,節日是補償平時嘴虧的最理所當然的時刻,大多數人不知不覺仍把節日當作改善生活的日子。盡管年輕人對西方聖誕節十分鍾愛,但如果生活水平依舊,他們在歲月的流逝中會逐漸淡化沒有實惠的外來節日,而會樂於度過飲食文化氛圍濃厚的本民族的節日。
由於在吃的方麵不能隨心所欲,吃便成為一種可資利用的工具,人們招待客人依然以豐盛的食物來表示對客人的敬意。在最高級別領導人互訪時,雙方的宴會內容依然豐儉有別,我們依然會以豐盛的菜肴表示對來訪者的熱情。在餐桌上,勸吃勸喝依然會成為宴會的主旋律。請吃依然會被人利用達到某種目的,某一工程驗收時,即使質量有些問題,工程負責人會把主管部門的人請去餐館撮一頓,問題也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