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屋建瓴輔理政,利濟蒼生慰民情(1 / 3)

從這次宴友交學後,李恕穀就逐漸走上了走訪遊學的學習道路,使自己的學術有了一個較大範圍的涉獵。如與趙錫之到保定府一行,知道了自身的不足。趙錫之給他對症下藥,指正了他的缺點。趙錫之說:“大凡人的莊重或者是和氣,並不是自己能莊嚴或者自己能和氣就行了,你一定要和周圍的人融合在一起去才行。比方說隻有你自已做好了,而不管別人怎麼樣,別人與你不合拍,你不管不問,不去引導教化別人而形成共同的行為風範,久而久之,別人就與你異道而行,你還能把人攏合在你身邊嗎?”恕穀聽了這番道理後,頓然開悟,深感自身的錯誤已經影響到自己,並且失去很多好的求學機遇和時間環境,很是痛心疾首。他是一宿沒有睡覺,躺在炕上翻來覆去的深刻反醒自身問題。再比如,與王契九、張貞子會悟時,自已一直對於天上有沒有上帝而心存疑惑,就請教他們。張貞子認為有,並舉了一個例子說:“門有門神,山有山神,那能沒有主宰天地萬物的上天之神呢?”李恕穀認為說的在理,於是有感寫了一首詩《在帝左右》和一首文章《我畏上帝》。同時也自悟到了“易犯是驕氣,難純是動心”,並把他寫在牆壁上,做為自己的警示語,時刻提醒自己做到最好。從這時開始,李恕穀就開始研究神學周易之類的學問,給他的學問又開辟了一條新道。至於在民間流傳的李恕先生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傳說,應該是李恕穀在這類學問上也研悟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說李恕穀能成為聖人,也是歸功於他的求學態度,凡學都要做到最好,遠在別人不能觸及之處。所以他事事比人強,學學比人高,也就超出了凡夫俗子的境地。

但是好景不長,家裏的生活困難慢慢地從次要矛盾變成了主要矛盾。孝殻先生年老體弱,且經常染病,已不能支撐家庭重擔。孝殻在明朝做官時賞封的田地也早被清朝收繳歸公,家裏的積蓄也幾乎快彈盡糧絕,再加上恕穀的幾個弟弟也將長大成人,吃穿用度也在漸漸增加。恕穀也常常是在家裏餓著肚子,表麵上裝著若無其事的把自家裏的柴米油鹽拿來供奉父家。盡管這樣,還是堅持求學。許多朋友都認為恕穀會有大用,也經常是給他找事做,但恕穀為了做學問,常常是推辭。在這種情況下,當老師的習齋又站出來開始給徒弟引道了,勸他說:“足下家貧累眾,不謹將致變操,宜小之,愚勉大之。”這句話是說“恕穀哇,你家裏窮,累贅又多,不想辦法謹慎從事的話,容易變節操,求學之道越來越小呀!我是希望你能走向陽光大道去”。恕穀一想也是這麼回事,家裏窮的都吃不上飯了,你縱有多高的雄心壯誌,也改變不了你生活中的困難。困難不解決,連學習條件都沒有,還怎麼求學呢?況且還記得王五公說過:一家子人都安置不好,還怎麼能濟世天下?想到這些,恕穀也算是稍微明白了,於是別人再給他找事做的時候,他也迫不得已犧牲點作學問的精力,去做點自己心裏能承受的起的事情。先是於1683年7月到1684年7月給馬伯賞管理過書館,這期間孝殻先生年老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孝殼逝後,一家重擔就都挑在了恕穀肩上,這也是恕穀先生最困難的時期。後來又於1685年正月到三月,與張函白一起在保安州做幕事,但是由於函白與主人鬧不合,很快就辭了。在回來的路上,過北京城的時候,又給一個京官當了三個月的家教。這期間遇上了郭子固、郭子堅兄弟,子固見識了李恕穀的學術後,非常的佩服,就丟棄他以前所學的詩文之學,專門學習顏李學派的正學。沒多久,恕穀就被子固挖到書館做家教,這才開始了他的輝輝之路,顯示了他經邦濟世、理政治國的才能。

郭子固是個官差,在京都刑曹裏作事,工作能力強而且清正廉潔,處事公道、為人正派,與恕穀情投意合,非常要好。由子固引見,恕穀接觸了很多的京官和有識之士,都對恕穀的學識佩服欣賞,其中有許多人在朝內為官,這為以後恕穀在朝中出名創造了基礎。比如有宗人府的華顯(後官至川陝總督),有都統府的李六等。這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使恕穀這個小白人直接與刑部尚書有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會晤,具體內容請聽我細細道來:

說是恕穀二十八歲那年,也就是1685年。該年四月,朝庭內部官員考試。漢軍之中有個武甲的官,懷裏藏著恕穀寫過的文章進入考場,準備打小抄,被監考官發現。沒收之後,發現文章寫的非常好,比官員大臣都強許多倍,於是監考官認為該武甲幕後可能有後台,不敢私自處理,就交給了刑部尚書諾某。諾某一看文章很好,這裏麵肯定有道道,於是就私下審問武甲,武甲無奈說出了恕穀先生。諾尚書有點不信,認為民間不可能有這樣的高人存在,於是恕穀也就被尚書召見去求證真偽。恕穀雖然與官員打過交道,也見過一些世麵,但被尚書之麼大的官召見還是頭一回,心裏也有點緊張。見了尚書,一看尚書滿臉的嚴肅,也是楞了一下,才緩過勁來,行朝禮拜見。尚書一看他確實像一個凡夫俗子,於是就拿出那篇作文來,讓恕穀看。並問:“這篇作文是你寫的嗎?”恕穀一看,真是自己寫的,於是回尚書說:“回尚書大人!確是小生之文。”尚書臉色一沉,又問:“你為什麼通過這種途徑寫文章呢!你是怎麼做人的!”恕穀一聽就明白了,原來是尚書認為自己幹的是靠給別人寫作文打小抄掙錢的構當,歪看了自己。於是浩然正氣心中生,大義凜然胸間溢,先前的緊張勁也就不存在了,神態自然的對尚書說:“我是一個做學問的人,與別人交流的作文很多,豈隻是一個武甲而已。我寫的文章是讓他讀的,怎麼會是讓他打小抄的呢!武甲拿著我的文章打小抄你治我的罪,那麼,如果武甲拿著孔子、孟子的文章打小抄,你還能治孔子、孟子的罪呀?”這一句話給尚書噎得夠嗆!但也沒話可說,於是生氣的說了一句:“你一邊呆著去!看我審出來的!”於是下令讓恕穀回去等著傳問。這下把恕穀的好友們嚇的不輕,說是這回可是惹了大禍啦!沒想到恕穀會是這麼個剛直性子,說白了就是楞頭青。子固這邊急忙找熟人求情,正好子固找的人中有個叫南溟的才子,他爹在朝中當大官。然而說巧也巧,這南溟也找恕穀求過學,對他也挺了解,就跟他爹說恕穀先生是如何的人品如雪可辨,根本就不會做那樣的事。所以他爹就給尚書見了個話,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打這之後,恕穀就被朝中人高看一眼了。南溟也更加敬重恕穀先生,於是通過他爹的關係,給恕穀找了份在朝中謀政的差事。沒成想恕穀根本不想當官從政,就借口家裏老母年事已高,兄弟多沒人管,離家又遠的理由好意推辭了。這隻是恕穀推脫辭事的開始,名聲一打開,找其做事的人就多了,但凡是與當官有關的,堅決不去,除此之外的還可以考慮考慮,酌情而定。光說不行,咱們舉點實例,就光算今年下半年的就有如下:

齊燧候請其為亡父齊玉林撰墓表,恕穀允,舉手而成。

伊介公、陳朗公設筵,求設帳其家,恕穀力辭之。

郭鬱甫選任東莞縣令,請恕穀同往輔助理政,恕穀以母老辭。

國戚索公派何魯莽來聘設帳,恕穀力辭之。

月餘後,何魯莽又來懇請應索公聘,恕穀又辭之,並以詩二首附之。

陳朗公、伊介公又力求來春設帳其家,許之。約定率舊門人入學其齋。

…………

之後,恕穀因家母病,於1687年辭別子固的京館返鄉。由於為家務所纏,就近在鄉鄰開了個書館教書度日,其間也講學論道。這期間,以學會友之人仍如川流不息、澗水不絕。交學之餘還把學悟的精要提練出來,始撰作《存性篇》、《存學篇》、《存治篇》、《諸儒論學》、《訟過則例》、《救性七篇》、《閱史郗視》等書冊。

1689年,恕穀三十一歲,華顯升任川陝總督,以書令詔恕穀先生,先生不往。1690年,趙錫之勸說恕穀參加科舉考試,於是考中了舉人。他把領取來的中舉修舉人牌坊的銀子,不去用於修坊而去修了祖墳,也不用心努力備戰參加明年的會試。

1691年,過完元旦,入京參加會試。會試後,於正月初九去拜酉山先生,不巧即日逝去,於是給酉山先生寫了墓傳。咱們不妨看看恕穀的真跡,了解一下恕穀的真實才學。墓表上寫的是:酉山諱(名)三禮,河南安陽人。順治辛醜(1648年)進士,選(任)海寧知縣。邑繁劇(縣裏時局動蕩),值三藩變(正值三藩叛亂),政務旁午(多),先生撫民擒寇,皆有方略,且延士講學,行禮治經,廚傳繽紛(豐衣足食),裕如(很富裕)也。署後建告天樓,每晨,必焚香以告所為。辛酉(1681年),入授禦史,已巳(1689年),遷副都禦史。特疏劾(上奏表彈劾)大學士徐元文與其兄尚書乾學、侍郎高士奇,錐(給他們降)一級,而徐、高由是去位(從這個官位上退下)。庚午(1690年),升兵部督捕右侍郎。辛未(1691年)卒。諸位看墓表多少可以了解一些恕穀的才學,還可以看出他的交友層次,這麼大的官讓他給寫墓表,說明他也很有地位。辭了酉山家後,恕穀又去拜見兩位主考官。第一位主考官叫魏子相,去拜訪時看門的早在奉命久等納見,魏主官對他很欣賞,談笑風聲甚歡。拜第二個主考官王顓庵時,看門的挺能裝,說話還挺傲慢,於是恕穀一生氣就走了,趕緊回家料理沉重的家務去了。遺憾的也正是這一點,或許是因為恕穀沒有去拜見這個主考官,才沒有考中進士。其實從第一個主考官的態度就已經肯定了恕穀的考試結果。隻是科舉製度腐敗的讓人不寒而栗,什麼錄用結果都能出現。

轉眼三年,恕穀還是一如既往地過著教書育人、交友會學的生活,隻不過多了些官差問政求治的事,恕穀也是有所幫教,然而對於被請入官的差事那是絕對不肯去做。這期間,郭子固出資給恕穀又娶了一個側室馬夫人,不久又請恕穀幫助現在已經在浙江桐鄉縣坐了縣令的哥哥子堅輔理政事。這回恕穀是真的沒有理由推辭了,因為是深交的朋友,親如兄弟,而且又是才賢有德的能人,恕穀也隻好答應了。也恰是由於這個決定,才顯露了他經邦濟世、安邦治國的雄才大略。

1695年初,恕穀三十七歲。郭子固趕車馬來蠡縣接恕穀往桐鄉輔政,臨行時,習齋、法乾、文升等送行。習齋贈言恕穀:愛惜人才,倡明聖道。法乾也贈言:勿曲學以阿世。由於子固要親自送恕穀去桐鄉,所以就安排文升暫且打理子固在京書館的事務。

恕穀在這一道上也不忘交學會友,每當住宿後,都是竭力拜訪有學之士,而且在一道上也盡可能的收集地境民情為理政掌握第一手資料。比如:一道上經常看到京都的車馬來來去去,估算到了桐鄉地區應該是個富裕之鄉;過淮安時遇見縣丞李某,待其客氣且人厚道,並送厚禮,恕穀推辭不過,勉強受納,並由此感受到了該地區的官情還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壞;過揚州時,拜見學士蔡治岷,傳播習齋先生的《存學概述》,治民拍手叫好,並要派人請他師傅費此度來學,師傅有病不能來,令他兒子滋衡來拜學,也由此看出此地學風很好,能接納新事物;過太湖、上方山,看湯巡撫令人拆毀的五通邪祠,感歎正不勝邪,感受到這裏傳統的勢力還很強,民俗的觀念也很難糾正;到了桐鄉界就更加強了對風俗民情、官吏得失的考察。到了桐鄉後,也是首先讓郭子堅領著他到各地走訪考察,更加細致的掌握第一手資料。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李恕穀也借此機會大飽了眼服,畢竟考察也就自然而然的進行了公費旅遊,象遊西湖、上飛來峰、登棲霞山、拜五嶽墓、望錢塘江等也是很開心愜意的事,給恕穀的人生增添了不少大自然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