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高屋建瓴輔理政,利濟蒼生慰民情(2 / 3)

幫助理政的第一步是武裝官員的頭腦。俗語說,心裏有了數,行動邁大步。於是李恕穀拿出顏李學說這一獨門秘籍,見官教官、見人教人。使許多和子堅共事及與他有政務往來的人都大長了見識,都非常佩服李恕穀,有的還就此棄舊學,習實術。不管官大官小,年長年少,都對恕穀稱老師,有的還認為是抓住了一根在政途上幹出政績的救命稻草。舉點例子說吧!有一個叫仲開一的縣令,是孔子名徒子路的後代,舉人出身,拜學後,習李恕穀《聖學成法》後,十分受益,並把學行付諸於實際行動中,用年譜中記載的話就是:見人褊思寬,見人暴思緩,見人矜思謙。還有一個叫吳匪莽的通判,拜學了恕穀的《閱史郤視》後,愛不釋手,就把整個書文抄存一份,並寫序作跋,留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還有一個是蘇州巡撫,見識了他的學問之後,覺得人才千金難覓,就想招他為中書郎(從七品官職),恕穀力辭不去。

當然受益最多的是郭子堅。受人所請,就得為人出力,恕穀對他是親自傳邦帶。子堅為了教育廣民眾,把李恕穀的書著刊印發行,讓人民群眾開拓思想、更新觀念,從思想上占領高地,先統一思想之後再統一行動。恕穀也教給他一些治理高招並特意交待必須要做到:輕收糧稅,嚴管部下,千萬不要親信小人,處事一定要和緩,辦事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8月,恕穀由於家裏事務多就辭歸,在家呆了半年,次年正月。子堅說是在這段時間內,有些判案上的事老是覺得辦不好,於是就再三請求恕穀回去幫助指導指導。恕穀本不想去,但是推辭不過,於是就先答應他過了秋再去。為了能夠有效指導子堅判案,他給子堅寫信舉了一個案例,現在咱們從這個案例上看看恕穀的理政水平。這個案例是這樣的:李恕穀回到蠡縣後,文升急急忙忙來見,說是恕穀先前從桐鄉給他寄來的委托他交給恕穀家人的五十兩銀子,在回來時弄丟了,那是在住宿時被同宿舍的人偷的。同宿舍有三個人,文升問誰誰也說沒看見,但是文升斷定銀子就是在屋裏丟的,旅店的老板還可以做證。因為他投宿的時候想要單間卻沒有,還曾想把銀子寄放在老板這裏,老板說不會有事就沒給他寄存。文升就帶著銀子進了屋,沒出過屋,就是上廁所的時候,把行李放在了自己床上,回來後發現銀子就沒了,而三個人說沒有外人進過屋。他猜測是某個人,但是,那人死活不承認,於是就告了官,在官府上那個嫌疑人也死不承認,於是法官就判三人同賠,而另外兩個人對這樣的判決不服,於是官司就先這麼擱置起來了,銀子還沒有收回來。恕穀一聽就急了,說那有這麼辦案的,於是給文升講道理:你丟了銀子了,是你覺著虧的慌,但人家那兩個賠你的人更是覺得虧透了。你心裏也能忍心要那兩個人的銀子嗎!”況且偷錢的人沒證據不招認,你不能要他的錢,更何況那另外兩個人的錢你就更不能要了。”文升這邊想不通,還喋喋不休地說個沒完。於是恕穀又勸他說:“錯也是你的錯,你能怪著別人嗎?是因為你自己不小心弄丟了,應該怨你自己。更何況沒偷你錢的那兩個人,正常住店,沒著誰,沒惹誰,人家憑什麼無緣無故賠你錢!”文升這才算明白過理來說:“要是那樣的話,我去撤訴,那銀子我賠你。”恕穀一笑說:我不讓他們三人賠,我還能讓你賠嗎?你拉倒吧!”

收到恕穀的這個案例後,郭子堅對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想不透,沒看出好在那裏。於是就三來五去的又給恕穀探討了好幾次,才悟出了其中的精妙。咱們現在把書信形式當成對話的形式給諸位聽客分析分析,讓咱們也明白明白:

子堅:“在這種情況下,上訴人撤訴了,那當然好處理。但如果當事人不撤訴,那不得還要判三個人一起賠嗎?”

恕穀:“萬萬不可,那樣的話你的屬民會認為你政府無能,壞人抓不住,好有受冤枉,有點像無故牽連九族,會損壞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再遇上別的事,也不會找你政府,會私下解決。這樣一來,時間長了就會激發更多的社會問題。”

子堅:“那上訴人這邊怎麼辦呢?”

恕穀:讓他等,等查證實準之後再給他結案,也不能讓丟銀者受損失,隻是要告訴他,結案時間不能確切定,讓他有長時間等待的心裏準備。”

子堅:“一人無證,那偷銀者,死無對證,他永遠不會承認,難道就讓他逍遙法外嗎?”

恕穀:“不是的,對這三人都要在案登記,重點跟蹤。偷錢的人這回得逞了,償到了甜頭,他很快會有下一回,或者這樣的人是慣犯,你們做好準備查捕,打有準備之仗,很快就會勝利。”

子堅:“對另外兩個人還跟蹤調查幹什麼呢!他們都是良民”

恕穀:“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他們一看,法不責眾,這麼著偷錢不受罰,他們也會效仿以至於變成惡民。”

子固:“那樣豈不是更壞了嗎,一個惡民不抓,又讓三個都成了惡民。那

社會不是更亂更難管了嗎?”

恕穀:“根本點就在這裏,所以也要對另外兩個人加強管控監督。隻有等到那個偷銀的被抓住後,這兩人才能悔悟。讓事實告訴他們不是法不責眾,而是不想讓他們受冤枉。”

子堅:“這樣下去,政府是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的,會影響政府的辦事效率的。

恕穀:“剛開始會是這樣,人少事多,有點忙不過來,至少也要在一、二年的時間。但是等你處理了幾件這樣的事之後,犯罪者會認識到永遠逃脫不掉被依法懲辦,他就會慢慢的改過,就連當初想變壞的良民,也會打消不良想法。這樣,社會上的人都會慢慢變好,變得相信政府,你的轄區管理就會逐步良性發展起來。”

子堅:“這下我終於悟透了。感謝恩師,我會做好長期的努力,我要讓我的轄區越來越好!”

恕穀:“從政要謀長遠,治州要想理國。你把天下人裝在你心裏,天下人也會把你裝在他們心裏。看你實際行動吧!”

子堅:“我一定做個好官,不讓恩師失望!”

大家通過上述所講,是不是都白了?所以說不是誰都能安邦理國、濟世救民的,幹工作要有頭腦,要有真本事。同樣也不是誰都能當官,更不是都能成為聖人的。聖人的境界不是誰都能領悟,聖人的水不平也不是誰都能達到的。

李恕穀去了桐鄉多次,從1695年初到1671年7月,恕穀從三十七歲到四十一歲的這段時間裏對子堅的幫助那是非常之大,桐鄉縣後來是治理的非常好,桐鄉人民也是非常敬重恕穀先生。子堅對恕穀先生也是非常的熱心善待,因為朋友關係濃重,恕穀在三十九歲時為其長期輔政一年多,且基本上都在桐鄉生活,子堅為了報恩,也為恕穀做了很多事。比如,花一百兩銀子為恕穀娶了個非常有檔次的側室,以使恕穀立子;為恕穀專門修造了公寓樓,把恕穀的母親接了過來,讓他攜家帶口在這裏生活。值的一說的是,這個公寓樓就在署衙辦公樓的院裏,出入非常方便,生活工作兩不誤,登上樓頂,還可看到池塘竹榭皆於襟下。朋友李寧一贈言其樓:一簾春色留官署,滿目生機到小樓。於是恕穀就給小樓起了個好聽的名子叫“留春樓”。恕穀也是生活的非常開心愉快,而且好運不斷,於1698年12月12日得生貴子,終於四十立長子。

最感動人的是李恕穀最後離開桐鄉的那次。那是過了幾年後,恕穀看到子堅已經能勝任工作了,作師傅的也算是把徒弟帶出徒了,所以就以實相告,說不想同再回來了。子堅當然是戀戀不舍,但是師傅也相當於父母,說話就必須得聽,於是就做了最後一次送行的準備:把師父要走的消息公告給民眾,誰有空就送送,隨個人心意,政府不做任何規定。他這麼做也是想讓民眾見一見給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大恩人。這事當然是要瞞著李恕穀先生的,要不然讓他知道了,他會很生氣的。如若那樣的話,別說民眾見不著他,就是子堅也不會知道師傅會怎麼樣一下子就無影無蹤,畢竟李聖人是超出子堅很多的,什麼能耐都有,子堅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

那我們就回顧一下送行時的壯烈場麵:

說是那日清晨,朝霞映天空,百鳥鬧枝頭。桐鄉署衙裏是人來人往,說說笑笑,那是府衙裏的官員正在歡送恕穀先生還鄉。恕穀一家人已收拾妥當,仆人已把車馬備好。隻看那郭子堅拉著恕穀的手是難舍難分,親自在前麵步行引路,官員們在後緊緊跟隨,說著笑著就到了衙門口。守門警衛行禮開門,隻見門外已是聚集了上萬民眾前來送行,見到恕穀先生那是眾皆嘩然,一時間是鑼鼓宣天,鞭炮齊鳴,歡送之聲振聾發聵。恕穀一見這場麵,心裏一震,知道是子堅“走露”了風聲,本不想麻煩眾官人送行,隻是眾官人都不肯,恕穀也不好推托,此時又遇到這些子民來送,從來都是處變不驚的他,也有點控製不住情緒了。恕穀邊走邊向民眾招手致意,與擁上來的身邊人一一握手言謝。有的民眾還帶來自家的好酒、好茶、好布絹等爭相送給這個給他們帶來了幸福生活的大恩人。恕穀竭力推辭,可是民眾不依不饒,非得讓先生收下不可。有的人見先生不收,於是幹脆就往車裏使勁塞。車上的母親、夫人、仆人們也探出身來推辭答謝,但是車外“人多勢眾”,讓你是沒有辦法拒絕,不一會兒車子裏就滿載超員了。子堅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大場麵,圍得他在前麵引路也走不動了,於是一邊答謝民眾,一邊叫人群讓開些道路。這麼多人,路再寬也不管用了,道路是時有時無,馬車走得是相當的慢,一直到正中午,才剛剛出城十裏多路。再看那人群還是不怎麼減,一直從城門排到車隊。隻見婦女抱著小孩直揮手,老人柱著拐杖正張望,年輕人擠開人群往前跑,中年人邁開大步向前行,從城門到車隊彎彎曲曲,到處是黑壓壓的人群。還有人跑到車隊前麵不遠處等著,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用手擦著汗,有的用衣襟扇著風,都想能親自跟大恩人說上一句感恩的話,親眼看一看大恩人的祥熟麵容,要不然,這一別,估記是再也沒有機會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