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7058萬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25%;財政收入81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4元,屬於經濟欠發達的農業縣。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該縣加強了產業結構、種植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農民的市場意識和經營觀念不斷增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也獲得了初步的發展。據該縣農業部門粗略統計,全縣耕地流轉麵積有9000多畝,占全縣耕地土地麵積的2%。其中轉包2400畝,互換3800多畝,轉讓1500畝,出租1300畝。從這些流轉土地的接包方看,他們和一般的承包農戶一樣,都屬於家庭承包經營。
(一)大戶承包型的規模生產
目前,該縣規模比較大的種植大戶有32戶,總麵積3200畝,占流轉總麵積的36%。如豆村鄉大劉莊楊秀英於1996年與村裏簽訂承包合同,承包了群眾退回的一塊沒有水源的78畝荒地。1999年確定承包30年,每年交2400元承包費。投入60000元打井、配套電力設施,每年灌溉費用3000元、肥料2500元,雇用半勞力一人,年工資2400元,再加上個人投入工費,年需投入10800元。楊秀英曾種過棉花,又改種速生楊樹。每畝140棵樹,以當前的價格計算,扣除投入成本,年收入約50000元。
從實際看來,目前該縣這種大戶承包的經營戶尚不具備規模化大生產的條件。盡管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一般都屬於依靠有限的積累或借貸作為資本,將農民因收益太低甚至虧損而不願意耕種的荒地、貧瘠土地,以低廉的價格,通過自願流轉或者通過村集體幫助流轉承租下來的。其獲得的經濟效益,主要利用了承包土地的低廉價格和後來土地的規模效益。
(二)合作組織型的規模經營
這種類型農戶涉及16個村莊,共有2180戶,麵積達6600畝,其中流轉麵積2100多畝。這些規模經營的土地,一大部分是原承包戶自己的承包地,一部分是村兩委引導農戶通過自願互換、轉包、出租土地等方式種植其他農戶的承包地。這些村的農戶在規模經營的基礎上精耕細作,一般每畝土地獲得5000-8000元的收入。如街關鎮北穀莊村李書行家有四口人,兩個子女上學,5畝承包地分為3塊,2畝蔬菜大棚、3畝糧食作物。2畝大棚需要人工200個,按20元一個勞動日計算,折工費4000元,菜秧需1200元、肥料3000元、農藥300元、排灌費用200元、薄膜800元,合計投入9500元。2畝蔬菜年毛收入15000元,扣除9500元投入,餘5500元純利潤,如果加上4000元勞動費用,可收入9500元,平均每畝收入4750元;種糧食扣除投入後,一般每畝可獲純收入680元,加上每畝300元的勞動用工投入,每畝收入980元。5畝承包地全年可收入12440元,人均收入約3110元。
這種類型的承包經營,屬於人多地少條件下的規模經營。從總體上看,它是一種規模生產。在個體上看,它依然是分散經營的家庭獨立核算。村集體或合作組織以“統”的方式,給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蔬菜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使分散的家庭經營以群體的形式與市場連接起來,並表現出了生產購銷的優勢。作為分散經營的農戶,因為有“統”的層次有效地發揮著作用,就能在有限的承包土地上,深入挖掘土地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勞動。其收入的增加,除可以更方便地借助科技、市場外,更多的是勞動力的投入和土地潛力的作用。
(三)社會化服務型的經營
該縣的社會化服務型經營有81戶,主要是擁有大型農機具的農戶,在耕種、收割季節對農戶提供服務,有的也從事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供應服務。如周窩鄉李豐莊李占通。該農機戶為兩家合股經營。兩家承包土地20畝,共11口人。除種田的正常收入以外,投入70000元,買了一台聯合收割機、兩台大型拖拉機,每年夏秋兩季為本村、外村農戶提供農機作業有償服務。扣除費用,每戶年收入約1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