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標準情婦臉(2 / 2)

從目前看,這些農戶基本上屬於兼業性質經營。他們一般都有比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熟悉農業機械技術。他們平時或者打工或者耕種自己的承包土地,隻是在農忙季節,為農民提供有償服務。除一些農機戶跨省跨區作業外,他們可以實現本地大部分耕地的耕種機械化。其基本特點是它的鬆散性,優點是大大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這些高性能的農機具,不僅在節本增效上大大超過小農機,能節省一般農戶購置小農機的費用,而且可以使一般農戶免去打工時的後顧之憂。雖然這種經營目前不是緊密型的一體化規模經營,但它在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方麵,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可行的辦法。

(四)一般農戶的家庭經營

這種農戶在該縣有46374戶,如街關鎮鋪頭村範同垂,全家四口人,經營土地人口三人,8畝地分為兩塊,全部種植小麥、玉米,小麥畝產900斤,按0.8元計算,收入720元;玉米畝產1100斤,按0.68元計算,收入748元,每畝合計收入1468元。每畝需投入15個工,按每個工20元計算,需要300元,小麥、玉米種子50元,肥料170元,農藥(除草、滅蟲等)30元,排灌費100元,小麥收割播種作業費40元、玉米25元,其他費用如修理水泵等20元,合計735元。扣除投入,每畝收入733元,加上勞動投入300元,畝收入1033元。全家8畝承包地共收入8264元,人均收入約2066元。

這類農戶,可以說是目前家庭承包經營農戶的主體。其基本特點是,在有限的承包地上用相當少的勞動時間進行農業經營。他們精打細算、勤勤懇懇,非常希望能日益富裕起來。由於耕地的麵積是固定的、投入的勞動時間是固定的、糧食的產量是相對穩定的、糧食的價格相對變化不大,所以,隻能取得一個大致不變的土地收入。他們的收入與全縣農民的人均收入有一個不小的差別,其原因是沒有計算打工的收入。目前這種家庭承包經營與第一輪承包時相比,土地麵積沒有太大變化,但地塊減少了。這不僅方便了機械化生產,也便於農戶在不願意經營時流轉土地。形成這種相對集中的分散經營,一種情況是在第一輪承包中,村組引導或組織進行調整,將零散的土地逐漸集中起來;另一種情況是在第二輪延包後還有不少土地零散的問題,地塊多、地塊小,很不適應機械作業。為耕作方便,很多農戶通過自發互換等形式,將小塊地變成了比較大的地塊。這種自發的流轉,全縣有5100多畝,約占流轉麵積的57%。

(五)土地相對分散的家庭經營

這種情況的農戶約有2160戶,耕種土地19360畝,占總耕地麵積的4%。土地相對分散的農戶。如豆村鄉西雪村李富田,家有六口人,經營土地的三人,8畝地分為6塊。種3畝天鷹椒、5畝糧食。種植糧食投入與其他農戶相似,小麥畝產800斤,玉米畝產700斤,合計畝毛收入1116元。扣除成本,每畝收入約580元,加上勞動投入後收入為880元。種植辣椒,正常年景畝收幹辣椒400斤,每斤按3.4元計算,合計收入1360元;投入情況:種子30元、肥料120元、農藥50元、排灌90元、塑料薄膜100元,栽椒秧、噴藥、人摘椒等人工投入24個工,折合工費480元,合計870元,純收入470元,加上勞動用工約950元。8畝地全部收入為7250元,人均1208元。

這類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在該縣不占多數,但也有一定的數量。他們處於一種很落後的小農經濟狀態,有的甚至處於自然經濟狀態。這種家庭經營的群眾難以互換土地,未能妥善解決土地分散的問題。一般是承包麵積小,耕作地塊多,大農機戶不願意為他們提供耕作收割服務;在種植管理上沿用傳統的耕作模式;沒有合作組織的引導,缺乏與市場對接的順暢路徑;種植技術水平低,產量低、效益差,家庭成員也難以放心地出去打工,經濟收入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