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武強縣家庭承包經營類型的效益情況調查和對該縣五種家庭經營情況的總體分析,聯係當前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重要時期的現實需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急需完善家庭經營製度
建設現代農業的主體無疑是農村雙層經營體製中的生產經營者;現代農業也必然以農村的土地作為根基。從目前的調查情況看,該縣不同家庭經營類型中,那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承包經營大戶、社會化服務的農機大戶,由於具有比較強的“統”的功能,它就具備了“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係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的可能。而缺乏組織的分散的家庭經營,零散的土地則是難以實現這樣的目標的。有關專家指出,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但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以農民的組織化作為基礎,隻有有組織地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才可能實現目標。而我們目前由於家庭承包經營體製中,村集體“統”的層次的弱化,難以引導農民由分散的小農經營向合作經營發展、由分散的土地種植向規模生產發展、以組織的形式培養新型農民,所以,發展現代農業,一個早晚都要邁的坎,就是加大家庭承包經營體製中“統”的層次,引導家庭承包經營不同類型中落後的方式向先進的方式轉變。
(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就是為有效配置資源、解放生產力創造條件
生產力能否順利地發展,關鍵在於生產關係是否適應生產力的要求。而我們現在的家庭承包經營體製中包含著多種經營方式,其中能使生產者獲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就是相對先進的經營方式,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的經營方式,主要是因為它能將農戶在生產中所擁有的資源即生產力的主體,勞動和土地進行合理的配置。比如該縣街關鎮北穀莊村的蔬菜協會,以規模生產的方式,把農民分散經營的土地經過引導流轉,形成占地600多畝的200多個蔬菜大棚。以農戶李書行為例。他每年在1畝土地上就比分散經營種植糧食的農戶多投入85個勞動日,由於合作經濟組織組織農民合理配置資源,實現了土地與勞動的有效結合,就實現了每畝多創造出4000元的經濟效益。而一般種植糧食、特別是那些土地比較分散的農戶,不僅1畝地隻有15個勞動日的投入,造成大量勞動時間閑置,而且由於耕地的分散,大農機不願意進去耕種、收割,這樣的農戶不得不用落後的方式、更多的時間、更多的費用進行生產經營。如果沒有機會到農業之外進行勞動,就隻能把可以換來經濟效益的勞動時間浪費掉。所以現在家庭經營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加強“統”的層次,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戶按照“合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逐漸形成規模生產,使更多的農民走出狹小的土地,並能放心地向農業之外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