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父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敢於探索大自然、征服自然力的偉大人物。我國神話第一書《山海經》對此有所記載。

相傳,誇父居住在名為“成都載天”的一座大山裏,身高力大,把兩條粗大的黃蛇作為耳環佩戴,手裏也經常拿著兩條類似的黃蛇。誇父是冥界之神的孫子。誇父生下來後,就喜歡探索大自然的事物。他想了好久,觀察了好久,最後認為大自然最關鍵的是由於太陽這一事物的存在而使天地之間呈現出目前如此之狀況。於是,誇父決定與太陽競走,追趕到它棲息的地方,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大早,太陽就從東邊噴薄而出,光芒萬丈。誇父邁開長腿,拚足力氣,跟著太陽飛也似地奔跑起來,山河、平原、森林、沙漠都一閃而過,被遠遠地拋在後麵。誇父在跑,太陽也在跑。過了不長時間,太陽跑到誇父的前麵。他一看太陽跑得那麼快,擔心自己趕不到它落山的地方。為此,誇父不吃飯,也不休息,咬緊牙關,奮力向西奔去,緊緊地咬住太陽不放。就這樣,誇父不知跑了多少裏路程,最後終於在禺穀禺穀:即虞淵,是太陽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陽,闖入烈日圈之中。

由於誇父在奔跑追趕時口渴難熬、忍饑挨餓以及體力消耗巨大,進入太陽圈後又受到炙烤,渾身疼痛至極,他不得不暫時放棄了解太陽落山情況的打算。然後撲向滔滔黃河,隨著一陣咕嚕聲,黃河的水被他喝光了,但仍覺得不解渴。隨後,他又奔向渭河,把渭河的水也喝了個一幹二淨。誰知,誇父仍然覺得口渴得難受要命,水總是不夠喝。這時,他情急之中忽然想起人們傳說雁門山北邊有一片大澤,那裏的水取之不竭。他立即調轉方向,朝著遙遠的北方大澤跑去。

誇父努力地往前奔跑著,運動著,由於極度的疲勞和太陽的烘烤,他實在跑不動了。誇父便拄著手杖,咬著牙關,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去。最後,誇父體力耗盡,感到頭暈目眩,他那巨大的身軀搖晃了幾下,便倒在了通往北方大澤的路上,臨死前他手中的拐杖拋出了很遠很遠。

後來,奇跡出現了。誇父手杖落下的地方變成了一片方圓數千裏的桃林桃林:即鄧林。。這片桃林被他體內流出來的膏血所浸透,長得十分茂盛,果實累累。誇父的巨大身軀,變成了一座巍峨宏偉的高山,人稱之為“誇父山”。鄧林與誇父山相隔不遠。每年三月,登上誇父山,向北眺望,粉紅色的桃花世界盡收眼底,使人心曠心怡。

誇父死了,但他用自己鮮血澆灌桃林是其偉大精神的化身,那種為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令後人欽敬。他雖在自然力和挫折麵前悲壯地死去,但他的精神激勵著後人繼續同大自然作不懈的鬥爭。我國東晉著名詩人陶潛曾歌頌誇父道:“誇父誕宏誌,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神妙,傾河焉足有;途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