鯀和禹
我國神話傳說中治理洪水的兩位英雄之神,是古人戰勝洪水災害的生動的代表人物,從而折射出人定勝天的思想。
堯在地上作人類的國王的時候,是很不幸的。天帝因為世人做了錯事,便降下洪水以示懲罰。而水神共工則協助天帝,掀起層層風浪,使大地一片汪洋,人們流離失所,慘不忍睹。地麵上的慘狀,引起了天帝的孫子即大神鯀的不安和同情。他來到凡間,受到堯的指派和眾人的推奉,去治理洪水,解救民眾。
一天,鯀正在思索如何治理滔天之洪水時,一隻貓頭鷹和一隻烏龜貓頭鷹和烏龜均為神物,它們對天帝發水不滿。跑來告訴鯀,眾神居住的天庭裏有一寶物,名為“息壤”。據說,此種寶物是一種可以無限生長之土,隻要在水中扔下一點息壤,它就會迅速長成山脈、丘陵或長堤。鯀於是決定從天庭裏偷來息壤,拯救災民。他冒著生命危險偷來了寶物,然後一點點地撒向水中,很快就形成了許多高山和大堤。由於他治水采用的是“堙”、“堵”的治水方針,滔天的洪水仍然把息壤鑄成的高山大堤衝垮,大地仍是汪洋一片。
鯀治水尚未徹底成功,“偷竊息壤”的事卻被天帝察覺。勃然大怒的天帝為懲罰叛逆的後生,維護自己威嚴,特命火神祝融立即把鯀處死,奪回息壤。
火神駕著兩條長龍,帶領人馬,從鯀那裏奪走了寶物,並把鯀殺死在羽山的郊野上,其屍體拋棄在羽山。羽山終年伸手不見五指,漆黑一團,隻有一神龍口銜一支蠟燭照亮著這裏。替人民解除痛苦的鯀雖遭殺戮,但他的靈魂始終不肯散去,致使他的身體三年不腐爛。
天帝知道此事後,又命一位大神,手持“吳刀”,前往羽山剁碎鯀的屍體。結果,刀落之處隻見鯀的腹部忽然跳出一條虯龍,騰空而起,直衝雲霄,然後又悄悄潛回羽山的深淵之中。而鯀的屍體也翻身躍入深淵,變成一條大魚。此時的大禹知道,是父親的心身培育了自己,一定要繼承父誌,完成治水的大業。
此時,地上萬民之王堯因年邁體弱不能治理國家,便把王位讓給了舜。舜一上任,碰到的難事就是如何治水,因為天帝殺戮了鯀,收回了息壤,洪水重新泛濫開來,民眾叫苦不迭。大禹血氣方剛,生機勃勃。舜在眾臣的建議下,委任大禹去排除洪水之災。
秉性剛強、憂念民眾疾苦的大禹憑著一顆赤誠之心來到天庭,向天帝陳述了自己治理洪水,把黎民百姓救出苦海的決心,同時懇請天帝賜予息壤,支持他帶領人民消除水患。天帝被大禹的誠意所感動,便賜給他息壤,並派大神應龍協助大禹治水。這樣,大禹開始了他治理洪水的艱辛曆程。
大禹受命治水的消息傳到水神共工的耳朵裏,滿肚子不高興:天帝一會兒讓發大水,一會兒又讓大禹治水,如果大禹治水成功,自己的地盤必然被縮小,行動必然受約束,於是它決定掀起狂風巨浪,幹擾大禹的治水計劃。水神共工從西方發動洪水,形成席卷之勢,帶著怒吼聲把洪水淹到了山東的扶桑,頃刻間大地之上濁浪滾滾。
麵對共工的興風作浪,大禹認為要治水必先除掉這個“振滔”洪水的罪魅禍首。他便召集眾神聚會會稽山,共商對付共工大計。眾神都按時赴會,唯獨防風氏姍姍來遲。為嚴肅紀律,賞罰分明,大禹殺死了防風氏防風氏是神話中的巨人族,身高力大。據說,後人曾在會稽山發現他的骨頭,這些骨頭用整部車子才能裝運。,眾神士氣大振,齊心協力,各顯神通,使橫行一時的共工不戰自潰,遠走他鄉。共工被逐後,洪水中的衝天巨浪小了許多,大禹抓緊時機,開始治水。
大禹吸取其父的教訓,決定對河道地形進行實地調查,據此來確定治水方針。為此,大禹風塵仆仆,備嚐艱辛,東至扶桑,西至巫山,南至交趾,北至誇父國,足跡遍布洪水泛濫的所有地方。每到一處,他都作出標記,掌握第一手資料。
禹治水實行以疏導為主,障堵為輔的方針。他讓應龍在前麵引路,讓玄龜馱著息壤跟在自己身後。應龍力大無比,它的尾巴一甩,便立刻出現江河溝槽。由於大海在東南方向,所以應龍用尾巴朝東南方劃溝,使洪水流入,直奔大海。禹每到一處,遇到洪水泛濫,就取出一點息壤投向大地,填平積水的深淵,堵塞洪水之泉眼。
禹帶領治水大軍辟山開渠,疏通壅塞,導引洪水注入江河,然後歸流大海。禹治水來到如今陝晉兩省交界之處,一座山擋住黃河的去路,河水倒灌,淹沒河床,危及兩岸莊稼。於是,他運用神力把山辟為兩半,讓河水從中間奔流而下。後人稱此山為“龍門山”,那山被鑿開的缺口叫“禹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