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部平原區
中部平原由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衝積而成,廣泛分布著十分肥沃的衝積土,土層可厚達300米。本區地處印度中部,森林類型具有一定的過渡性。原生代表性類型為熱帶幹旱落葉林,向西因降水減少漸變為熱帶幹旱灌叢,向東因降水的增加向熱帶濕潤落葉林過渡,向北因地勢的增高向山地型過渡。本區是印度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也是印度目前的重要農業和工業區。因長期以來廣泛的人類行動,森林破壞較為嚴重,除南部和東南部局地保有較多的森林外,大部分地區森林已被砍伐殆盡。另外,由於人口稠密、工農業較發達,本區對林產品的需求量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造林和森林加工業的發展。主要森林加工業是造紙業、紫膠加工業及其他木質品加工業。
4.北部高山區
在印度北部邊境的西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4800~6000米,南麵則為平均海拔1500~2200米的破碎山體,穀底海拔高度一般為500~1200米。前沿狹窄的錫瓦利克山脈平均海拔750~1200米。本區由於其地形和氣候上的有利條件,發育並保留了大片的山地型森林。隨著高度的變化,氣候、土壤相應隨之變化。森林植被也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
海拔1800米以下主要是山地亞熱帶林。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氣候較溫暖,主要是亞熱帶闊葉林。隨高度的增加漸變為亞熱帶鬆林,這種獨特的森林幾乎由純鬆科樹種組成,主要樹種是喜馬拉雅長葉鬆、卡西鬆等。森林下層廣泛發育灌叢,以櫟屬(Quer-cusL.)和杜鵑花屬為主。此類森林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卡西山、曼尼普爾和那加山。喜馬拉雅山的亞熱帶鬆林幾乎全由單一的喜馬拉雅長葉鬆組成,而卡西山、曼尼普爾和那加山區則以卡西鬆為主。
海拔1880~3500米之間主要為山地溫帶林,隨山地高度的增加由溫帶闊葉林向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和溫帶針葉林漸變。其中重要的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以針葉樹為主,針闊葉樹混交,集中分布在沿阿薩姆河一帶的喜馬拉雅山海拔1800~3300米處,主要樹種有雪鬆、喬鬆、喜馬拉雅長葉鬆、卡西鬆、長葉雲杉(Piceasmith-iana)、喜馬冷杉、粗皮樺、短葉冷杉(Abiespindrow)和印度錐(Ca-stanopisisindica)。
海拔3200米以上為高山林。在海拔3180~3830米處,為寒溫帶氣候,在低溫、潮濕和土壤灰化條件下形成亞高山針葉林和高山針葉林;在海拔3830~4670米,屬亞寒帶氣候,喬木已不能生長,隻能生長一些耐寒灌叢;海拔5500米以上漸為永久積雪帶覆蓋。
北部山地林業區是印度林木蓄積量較大的林區,也是最重要的木材生長基地之一。但是由於運輸困難,不少林區得不到及時的開發。森林加工業主要有采伐業、鋸材加工、木質箱板製造、造紙、紫膠加工等等。
5.沿海潮汐區
本區範圍有限,主要包括沿岸各大河的河口三角洲以及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沿岸,由耐鹽耐堿的紅樹林組成,這一特殊的林區對海岸的防護、海水養殖區的開發、海塗的墾殖利用及沿岸地區薪材的供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於對這一資源重視不夠,已有不少沿海紅樹林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