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林業(續) 林業發展的問題
(一)林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毀林墾殖和過度放牧使森林衰退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糧食和畜產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水平較低,農林牧之間的矛盾不斷產生。擴大耕地成為解決糧食和農副產品的主要手段,許多寶貴的林地被開墾為農田。印度一些江河的河口三角洲地帶原來是大片繁茂的熱帶潮汐林,現在除了安達曼群島外,大部分地區的這類森林已被伐毀殆盡。另外,河流周圍分布廣泛的幹旱落葉林大部分亦為農墾所毀。印度素有林內放牧的傳統習慣,各邦大部分的林地都對牧群開放。因長期管理不善,過度放牧和連年燒墾,致使一些山地林退化成濃密而纖細的青籬竹灌叢;一些山地溫帶林退變成稀樹草原;珍貴的娑羅雙樹在東北部的溫潤熱帶林中幾乎消失;一些熱帶幹旱林因過度剪割飼料和過度放牧,致使林木瀕於枯竭。盡管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製止這些現象,但破壞森林的情況仍不斷發生。
2.大部分林木資源作為木材燃料被直接消耗,經濟利用率很低
印度人口有90%以薪材作為主要燃料,每年的薪材消耗量達2億多立方米。薪材占原木總產量的90%以上。由於薪材生產供不應求,導致森林被毀的現象時有發生,也影響了木材資源的增值利用和其他工業用木材的緊張。因此,綜合發展農村能源(主要是沼氣利用),營造人工薪炭林,是印度日益重視和關注的問題。
3.森林的生息養植與森林采伐業之間協調不夠
由於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加之森林采伐業大多掌握在私營企業手中,造成一些地區亂砍濫伐現象較為嚴重,森林因得不到必要的養護而退化消失,從而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相反,在喜馬拉雅山的一些深山地區,因運輸問題沒有解決,大片的森林資源卻得不到及時的開發利用。因此,森林的生息養植與森林采伐業在地域上的合理配置是今後應當給予重視的方麵。
4.森林工業相對落後
印度森林工業的發展比較落後,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目前仍有許多林木產品從國外進口。1984年,印度進口原木薪柴1.3萬立方米、鋸材和膠合板2萬立方米、工業用原木2萬立方米、紙漿6.70萬噸、紙和紙板2.5萬噸、新聞紙和印刷書寫紙23.7萬噸,林木產品進口總額達2.124億美元。印度森林資源的種類是十分豐富的,尤其有許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熱帶、亞熱帶經濟林木,但森林工業卻沒有充分利用資源多樣化的優勢,實現綜合化多樣化的產品結構。到目前為止,森林工業局限在造紙、製材等幾個傳統部門中,其他部門發展十分薄弱,尤其缺少較高層次的森林精加工部門,從而影響了豐富多樣的森林產品的多次增值和充分利用。
(二)加強森林的保護、撫育和更新
多年來,由於森林資源匱乏給印度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已引起了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並在政策、管理製度、技術、資金、人材各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雖然在所有製上,印度的森林一般授權於各邦政府管轄,但對全國森林的總體管理工作卻是由印度農業部統一組織安排的,由印度森林委員會負責全麵具體的森林保護、研究、開發等方麵的工作,其他諸如水土保持委員會、竹林合理配置(布局)委員會等機構也協同進行森林保護、撫育、更新及合理開發方向等各項工作,並有專職的森林調研員在技術上向政府提供解決森林問題的合理建議。各邦均有專職進行全邦森林資源管理的總負責人。各邦的森林都分成幾個林區,下麵又分成幾個分區,甚至更小的林地,每塊林區都有專職森林管理員負責。這樣從體製上做到自上而下領導,層層分工負責,各方麵交叉協作,共同做好森林的合理保護、更新和開發工作。
近年來,印度政府在政策上重視發展森林的多種功能,不僅重視其工業、農業上的經濟效益,而且重視其保持水土、改良氣候的生態效益。在財政、設備、技術上為森林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並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阻止遊耕、濫伐、過牧等破壞森林的現象。為實現林產品和原材的基本自給和森林覆蓋率達33%的長遠目標,印度政府結合本國實際,擬訂了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