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調查和分析林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製定全國森林發展戰略
該戰略要點為:依靠國家財政力量,因地製宜,大力建設用材林基地,不斷滿足森林工業發展的需要;依靠國家、地方、個人多方麵力量,積極發展鄉村農田林網和薪材林,改善生態環境和初步解決農村燃料問題;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森林的合理管理、開發和保護更新。
2.在全國森林發展戰略指導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性質和類型的森林,製定合理的林業布局方案
(1)喜馬拉雅山山麓、西高止山西麓及安達曼群島、那加山等地區以發展速生用材林為主。在積極有效地利用原有資源基礎上,集中力量選定一批交通便利、生產率較高的地區作為人工速生用材林基地。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並結合考慮現有森林工業的要求,引進適宜的優質速生樹種,進行高效率的培植生產,為短期內解決國家木材、造紙原料短缺困難提供一條有效途徑。造林樹種主要有長葉鬆,卡西鬆、細葉桉、巨葉桉、木棉及黃蘭。70年代末,人工林麵積已超過200萬公頃。
(2)在東北部、西北部和半島區的廣大人口稠密的農村,以解決薪材燃料困難和保護水土為主要目標。依靠當地力量和世界銀行的援助,結合農田和牧場建設,積極營造薪炭林和防護林,緩解農村燃料、飼料、肥料短缺問題。同時,發動群眾積極進行農舍、道路旁的綠化活動。初步開展起來的綠化活動已在增長經濟效益、保持生態平衡和美化環境等方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3)在各大河及其支流的中上遊地區以發展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防護林為主,尤其對一些森林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地區,積極恢複和更新退化的林地。
(4)在自然條件較好、社會經濟條件較有利的地區鼓勵發展一些專業化的經濟林木種植園。如在尼爾吉裏丘陵、馬拉馬爾和大吉嶺的丘陵地區發展金雞納種植園,在馬德拉斯附近、喀拉拉邦的氣候濕熱且水熱分配均勻地區發展橡膠林,在阿薩姆邦和西高止山的濕潤地區發展桑林、黑檀、毛竹等經濟林,在拉賈斯坦邦、中央邦等氣候較幹燥地區發展娑羅雙、柳棗等耐旱經濟林。總之,因地製宜建造各種經濟林進行集約化森林生產,既保護了生態,擴大了林地麵積,又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和一定的外彙收入。
3.加強對現有森林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充分利用
目前各邦均有下屬於印度森林委員會的各邦森林管理委員會,並建立了各種有關森林保護和開發的研究單位和林業人材培訓中心,負責林業的科研和人材培養工作。在此基礎上,應用科學方法管理和經營森林,對現有生產林,根據林型、樹種生物學特性和區域生態學要求,采用多種作業方法。主要措施有:通過擇伐作業克服掠奪式的集中過伐;加強林區交通運輸建設;開發高山深穀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資源;加強對中、幼齡森林的撫育,注意調整林齡結構。此外,以法律手段和經濟體製加強對森林的保護和建設。對營林、采伐、自然保護和風景地建設實行統一規劃管理,並注重對森林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次增值加工。
總之,獨立以來印度在森林資源開發、保護更新和發展及再生產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的嚐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人工林麵積有較大增長,亂砍濫伐、破壞植被的現象有所製止。然而,由於社會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森林業仍存在上述一係列問題,有待於今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