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林業(續) 水產業發展的條件
印度擁有發展水產業的良好條件。大陸岸線長達6049公裏,200海裏經濟區麵積達200餘萬平方公裏,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麵積約41.5萬平方公裏,沿海還分布著許多島嶼、海灣和岬角,可以用來作為海洋漁業的生產基地。印度周圍海域主要是印度洋熱帶海域,尤其是沿岸較寬廣的大陸架淺海區,海水溫暖,光照充足,加之陸上河流注入和海底冷水上泛作用,為魚類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形成了一些優良的漁場。據估計,印度200海裏經濟區水域內的魚類資源潛在量為1200~1600萬噸,年可捕量為450萬噸。從資源的地理分布看,西部海域資源較東部豐富。這是由於這裏水溫和鹽度適宜,浮遊生物和營養鹽豐富,加上大陸架較寬,成為魚類繁殖和棲息的良好場所,因此漁獲量也較高,約占全國海洋總漁獲量的70%以上。此外,東西沿岸都有一部分可供海水養殖利用的淺海和灘塗,也為沿海地區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源條件。
印度內陸水產業的資源條件也比較優越。全國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比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高3~5℃。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間。全國徑流總量為1680立方公裏,河流總長度約27359公裏,運河和灌溉渠長112654公裏,湖泊和水庫水麵總麵積約為290萬公頃。印度的一些大河,如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擁有十分豐富的淡水漁業資源。隨著多年來農田水利的發展,各類人工水麵日益擴大,池塘和農用貯水塘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總麵積約有160萬公頃,成為印度寶貴的淡水養殖場所。此外,印度的河口區有紅樹林沼澤12.13萬公頃,潟湖和河口區21.5萬公頃,鹹淡水水麵共達200多萬公頃,這些都構成了重要的淡水和鹹淡水養殖資源。
印度不僅具有發展水產業的有利的資源條件,而且具有較悠久的水產業曆史,尤其是濱海沿岸地區的人民積累了豐富的捕撈與養殖的技術經驗。印度眾多的人口也為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後備資源。此外,由於水產業在就業、外貿和食品供應等方麵日益顯示出積極作用,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視。尤其自60年代以來,在資金、設備、銷售和加工等環節上采取了一係列積極措施,這些都是促進水產業發展的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從50年代初,即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後,印度就開始有計劃地發展水產業。獨立以來印度水產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50年代至60年代為初步發展階段。作為水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資金、設備與技術等條件的限製,水產業增長緩慢,產量也較低。1956年總漁獲量101.2萬噸,至1966年,總漁獲量也不過136.7萬噸。自60年代開始,印度漁業在科研技術人員培訓和爭取資金方麵做了一些準備,為以後的水產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從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印度水產業進入了較快的發展階段,產量持續增長(見表48)。1970年至1980年,年漁獲量從175.6萬噸增加到244.5萬噸,增長了39.2%。另外,70年代以來印度蝦產量激增,曾一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在大力發展水產業的同時,印度還很重視水產品的出口,水產品出口額也有明顯增長,1978~1983年,5年內水產品出口額增長了40.7%。目前,印度已成為世界主要漁業生產國之一。1989年漁獲總量達361.8萬噸,居世界第七位。
盡管近10多年來印度水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由於起點低,目前水產業的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印度漁業從業人口約200多萬,其中海洋漁業從業人口占57.6%,內陸漁業人口占42.4%。但漁業生產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是漁業生產方式落後、機械化水平不高。目前獨木舟、木帆船和雙體船等各種無動力船及簡易漁具仍是從事近海和內陸捕撈業的主要設備和工具。全國機動漁船總數不到2萬艘。漁民人均漁獲量僅約2000~2500公斤。全國人均年水產品消費水平隻有5公斤。總之,水產業尚不能滿足全國眾多人口的生活消費和有關加工業生產消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