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林業(續) 海洋漁業

海洋漁業是印度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89年印度海洋漁獲量為224.6萬噸,占全國漁獲總量的62%;海洋漁獲產品出口額占漁業總出口額的70%左右。可見海洋漁業在印度水產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海洋捕撈業

印度海洋捕撈業的特點是:

(1)產品種類極為豐富。印度周圍海域大部分處於北緯7~23°之間,屬於熱帶海域。與溫帶海域相比,熱帶海域海洋生物種類繁多,而每一種群的數量卻相對較少,因此印度海洋漁業產品種類極為豐富。

長頭小沙丁魚:是印度最重要的海魚產品之一。1984~1989年6年平均產量占海洋漁獲量的14.6%。捕撈旺季為每年8月至翌年4月,10~12月為高峰期。主要產地在喀拉拉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沿海。兩邦產量合占全國總產量的99%,其中喀拉拉邦占83%,馬哈拉施特拉邦占16%。

海蝦類:產量約占海洋漁業總產量的9~10%,廣泛分布於沿岸大陸架海域,是印度最重要的海產出口商品,約占水產品總出口額的80%左右。隨著近幾年捕蝦機械化的發展,產量還將有所提高。

其他漁獲量較大的尚有石首魚、龍頭魚、羽鰓鮐、鯷科、帶魚、海鯰等。

鯖魚(石首魚科):產量占海洋漁獲量的9.4%。主要產地西部沿海的捕撈季節在每年9月至翌年4月。捕撈方式與油沙丁魚相同,采用拖網和刺網作業。主要生產邦是喀拉拉邦(占40.3%)、卡納塔克邦(占15.8%)、果阿邦(占14.6%)、馬哈拉施特拉邦(占7.4%)。

孟買鴨嘴魚(龍頭魚):產量占海洋漁獲量的6%。主要捕撈季節為每年9月至翌年2月。主要采用袋網捕撈。產量相對比較穩定。主要分布於西北沿海。主要產地古吉拉特邦的產量占總產量的62.8%,馬哈拉施特拉邦占35.3%。

(2)海洋漁業生產空間十分有限,基本上局限於離海岸11~16公裏的沿海海域。有關部門的研究表明:印度附近的廣大海域漁業資源的年生物生長總量為240萬噸,其中淺海漁業資源的年生物生長量為70萬噸,而深海漁業資源的年生物生長量為170萬噸。但是,目前印度漁業開發的範圍十分有限,以海岸和近海漁業為主,遠洋漁業十分薄弱。麵積廣大的可漁海域,尤其是200海裏以內資源豐富的可漁區大部分尚未開發。盡管近幾年來通過與挪威、丹麥、荷蘭等國的國際漁業合作,使近海和遠海海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與資源條件相比,遠洋漁業的發展還是比較落後的。

造成海洋漁業生產與資源地區分布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是漁業資金缺乏和技術設備落後。據70年代末統計,全國動力漁船僅占漁船總數的12.7%。多數漁船隻能當天往返捕撈作業。隻有少數漁船能遠航捕撈12小時以上。廣大漁民由於貧窮,無力購置船隻、網具和魚鉤等必需的捕撈器具和設備,生產上則大多采取傳統的釣、拋撒網等落後方法。另外,由於缺乏精確測定漁場位置的現代化探魚設備和技術,加之過去政府曾經一個時期對漁業的投資和扶助相對不夠,這些都是影響海洋漁業開發的主要因素。

從海洋捕撈業的資源和生產分布的地區差異來看,主要從事漁業生產的邦是:喀拉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安得拉邦、西孟加拉邦和奧裏薩邦。

根據海洋生態環境、資源和產品類型以及生產特點的不同,可以把印度近海漁區劃分為四大漁業經濟地理區,即:西北沿海區、西南沿海區、東南沿海區和東北沿海區。

(1)西北沿海區(勒德納吉裏—卡奇)

本區位於印度西北沿海大陸架上,主要範圍在北緯16°~23°,東經67°~73°之間。水溫、光照等生態環境條件優良,吸引了大批暖水性魚類在此生長繁殖,主要品種有:Ghol、Protonibea、Diacan-thus、印度馬鮁、Koth、Wam、鯢魚科、Karbara、Ponadasyshasta、海鱔科、似太拉海鰻。本區目前已開發的六大漁場是:孟買漁場、壩貝漁場、韋拉沃爾漁場、博爾本德爾漁場、杜瓦爾卡漁場和卡奇漁場,其中於60年代初開發的卡奇漁場產量占全區總產量的38.2%。本區主要采用拖網與流網、刺網等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捕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