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南沿海區(加爾瓦爾—科欽)

本區位於印度西南沿海大陸上。主要範圍在北緯7°30'~15°,00'東經73°40'~77°33'之間,地處低緯度熱帶海域,是印度最重要的漁區。區內各類漁業資源豐富,是油沙丁魚、鯖魚和各類海蝦的著名產區。本區捕撈方式較為先進,機械化漁船擁有量較多,並得到挪威等國的外資和外援,開發了水深較深(10~45米)的海域,深海漁獲量占有一定比重。該區擁有下列四大漁場,即:加爾瓦爾漁場、班加羅爾漁場、坎納諾爾漁場和科欽漁場。加爾瓦爾漁場位於最北部,主要捕撈黃斑鰏和後鰓軟體類動物。班加羅爾和坎納諾爾漁場除魚類產品外,還盛產海蝦,產量約占總漁獲量的30~40%。柯欽漁場因大陸架十分狹窄,小拖網作業較為適宜。大陸架以外的深海漁業資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主要產品有鯊魚、金槍魚和深海蝦類。

(3)東南沿海區(本地治裏、杜蒂戈林和曼達帕姆沿海)

本區漁業資源量相對較少,但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漁場是由印度和挪威合資開發的,以拖網作業為主。主要漁場有本地治裏漁場和曼達帕姆漁場。主要產品有石骨魚、黃斑鰏、板鰓魚類、鰓魚、蝦類、鰩魚。

(4)東北沿海區(安得拉邦、奧裏薩邦和西孟加拉邦沿海)

本區早期漁場大多在3~10米水深線內。1960年以後,由政府投資開發了幾個產量較高的漁場,位於北緯20°13'~21°14'和東經89°16'~89°17'之間,水深在6~21米之間。主要產品有:石骨魚、印度鉤魚、鰻魚、鮁魚、斷斑石鱸、銀鯧、蝦類、鯊魚、鰩魚和鯰魚等。

為了促進海洋捕撈業的發展,印度在六五和七五計劃中把大力發展海洋漁業,尤其是中、遠洋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戰略目標,優先開發200海裏內的漁業資源,並從各方麵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加強海洋捕撈基本設施的建設。為了增強對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加速海洋捕撈業的發展,政府加強了對漁業基本設施建設的投資。近十幾年來漁船更新加快,機動漁船和大中型深海漁船的數量不斷增加。政府還以分期付款形式鼓勵漁民購買機動漁船,機動漁船數從獨立初的13艘增加到近2萬艘,大型深海漁船從無發展到百餘艘。為盡快開發200海裏經濟漁區,政府還實行租用外國漁船的方法,從1976年租用2艘起,至1979年已達60艘。此外,注意努力改變漁港建設的落後麵貌。從第四個五年計劃起,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增加卸魚設備和漁碼頭其他設施。70年代末,全國初建漁貨共用裝卸港口近80處。主要漁港有:孟買港、加爾瓦爾港、科欽港、馬德拉斯港、維沙卡帕特南港、巴拉迪布港、瑟鬆港、杜蒂戈林港、鳳凰灣港、維津貢港(Vizhingom)、達默拉港、霍納瓦港(Honnavar)、默利帕特勒港(Mallipatra)、科迪克裏爾港(Kodiakarail)、班加羅爾港、雷勒瓦港(Reraval)、曼羅港(Manqrol)、波本達港(Porbondar)、卡基納達港、尼托姆帕塔姆港、博爾本德爾港和勒特吉港(Rathagir)。近年來,各主要漁港都裝備了一定數量的供電、供水設施和較現代化的冷藏和通訊設備以及運輸包裝設備。1975年時全國已建有冷庫273座,冷凍能力為21558噸,為海洋漁業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