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加強海洋漁業的科研和技術培訓工作。在沿海各大漁業中心建立了各種海洋漁業科研和技術培訓中心,如孟買遠洋漁業研究所、科欽漁業技術中心、曼達帕姆海洋漁業研究中心,培養了一批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沿海各邦共建27個漁民技術培訓中心,幫助漁民掌握先進的捕魚方式和機械化捕撈操作技術,提高漁業生產力水平。
第三,在資金、技術設備、加工、貿易等方麵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作為第三世界的農業國,重視廣泛的國際漁業合作,在資金、貸款、技術和設備上爭取到大量的外援,同時鼓勵本國資本與外資合營。在與外資合營的企業中,允許外國股份超過50%以上,並在一定程度上開放200海裏經濟區,從而在進口捕撈和加工機械方麵獲利。印度還積極發展海產品出口,政府建立了海產品出口發展組織以加強這方麵的工作。對出口海產品實行嚴格的質量管理和檢查製度,以保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能力。
2.海水養殖業
印度海水養殖業曾長期處於空白狀況,廣闊的淺海、灘塗棄之不用。70年代以來開始重視海水養殖業的發展,組織進行沿岸可養殖的淺海、灘塗資源的調查工作,並在條件優越的地區開發了一些海水養殖場。目前海水養殖業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麵的阿拉伯沿海和半島南端東、西兩麵的沿海,以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卡納塔克邦、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為主。這些地方的岸段海水溫暖、營養鹽類和浮遊生物豐富,比較適宜海水養殖業的發展。印度海水養殖業雖然曆史不長,但近些年來養殖品種和產量持續增長,尤其是70年代以來,針對外貿出口的需要,大力發展海水蝦的養殖,使養蝦業成為印度海水養殖業的主體。除海水蝦以外,其他主要養殖品種有:貽貝、珍珠貝、遮目魚、鯔魚、尖吻鱸、石首魚及藻類和其他甲殼類。
(1)海水蝦養殖業:印度沿海適宜養殖海水蝦的海域有260多萬公頃,另外還有200多萬公頃的鹹淡水麵可供海水蝦養殖業開發利用。目前大多采用傳統方式養殖,即利用潮水的漲落,將自然進入養蝦場的蝦苗欄養數月。70年代以來海蝦養殖業發展迅速,年產量約6000多噸。海水養蝦業主要分布於印度西部沿海,以古吉拉特邦、喀拉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泰米爾納德邦和安得拉邦為主。由於居民飲食習慣及經濟條件等因素的限製,國內海蝦消費市場有限,海蝦產品主要供應國際市場,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海蝦及其製成品已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出口海產品,1975—1976年度,冷凍對蝦和蝦罐頭約占水產品出口總額的90%。
(2)貽貝養殖業:貽貝養殖廣泛分布於印度東部和西部沿海。貽貝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是沿海居民喜愛的海食品。目前主要生產邦是喀拉拉邦、卡納塔克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為了提高貽貝的經濟利用價值,印度政府於70年代末已開始發展貽貝的加工和綜合利用。
(3)貝類養殖業:印度食用貝類資源量大於蝦類和貽貝,且種類繁多,廣泛分布於東部和西部沿海。由於其價廉物美、生產成本低,沿海廣大低收入居民的消費量很大。目前貝類生產零散分布於沿海各地,資源尚待進一步開發。
(4)珍珠養殖業:由於技術和經濟等方麵因素的限製,珍珠養殖業在產量、質量和經濟效益等方麵都存在一定問題。珍珠養殖業一般由各邦政府經營,主要產地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馬納爾灣和古吉拉特邦的卡奇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