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農業應對WTO的政策選擇(3 / 3)

目前,印度全國農業生產還存在著多樣化、多層次的農業生產率,發達地區農業在相對較高的投入產出基礎上生產水平已接近極限,因而農業生產和糧食產量增長必須更多地寄望於幹旱落後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依據不同地區的作物狀況、氣候條件、水源狀況以及環境、生態條件,印度政府正致力於發展一種有差別的農業專業化經營戰略,即開發新的、適宜不同地區條件的、營養價值高的作物品種。例如喜馬拉雅山西部次溫暖地區的蘋果、馬哈拉斯特拉邦納什克地區的葡萄、安德拉邦的芒果等。

(2)禽畜養殖計劃

禽畜養殖同樣是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的途徑之一,因而印度政府對禽畜養殖特別重視,製定出一項國家家畜繁殖計劃以促進牛奶、肉類、蛋類和家畜產品的生產,其中最為成功的是對野生牛種的遺傳改良工程,擴大了人工受精的種牛範圍,並為農民養殖禽畜提供了一條龍式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務。

(3)水產養殖和發展計劃

為提高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印度政府出台了一項有關海洋和內陸漁業養殖的綜合設計方案,該方案對於水產繁殖和遺傳的生物技術應用、免疫和疾病控製、魚苗培育和地麵設備等,都給予了具體規劃。

4.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

農業科技創新在印度一直受到政府的密切關注與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對印度綠色革命的成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進入90年代尤其是加入WTO後,印度政府更加注重引導科研所、農業大學和農業專家、學者向生物技術、基因重組和轉基因研究、遺傳研究、空間技術、遙感技術、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等更高級、更係統的領域發展,同時還將計算機管理和網絡信息技術也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來。現在,印度政府正努力組建一種有組織、高效率的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體係,以便更好地促進印度農業技術的變革、創新與推廣。

在印度,有關專家認為生物技術比綠色革命更趨中性,更符合環保要求,而且有利於眾多小型農戶的發展,因而生物技術在印度首先受到政府倡導。1999年初印度在9個邦的40個不同地區進行了13個轉基因棉花的大田種植試驗。新德裏國家植物資源局內,設立了印度最大的基因庫,對動植物的遺傳資源進行收集、定性、評價、登錄和保存,以利於保持改良品種生物的多樣性並擴大遺傳基礎,提高農業產出效率。此外,印度政府在國外金融機構的幫助下,進行農業技術創新。為使農業科研推廣係統更具備廣泛基礎,更充滿活力,印度政府決定對推廣係統進行改革和放權,要求它們在技術推廣工作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同時加強技術推廣員、農村基層科技工作者的素質培養和技術更新,盡快形成完善的技術推廣服務體製。

5.農業投入與激勵機製

在這方麵,印度政府農業政策選擇的重點在於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投入的效率和質量,諸如為農民提供種子、肥料、生物保護性藥品、殺蟲劑、農藥以及合理利率的農業信貸等。在對國家種子公司和國家農業合作團體進行調整的基礎上,印度已形成一種新的種子供應體係,這對提高農業生產投入的效益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為促進農業投資,印度政府大力提倡公私部門資本對農業的投入,在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規則之下,印度通過立法確立和保護印度生物品種的多樣性,這將有助於鼓勵和推動私營部門、私人資本對農業新品種研究和試種的投入。印度政府還規定,除一些因為商業目的而受到特別保護的品牌種子外,對於農民一般使用的農作物種子,允許其擁有保留、交換和銷售的權力。新的農業研究成果產生後,研究者的專利權便會受到保護,這也同樣促進了作物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刺激了農業科研更大的發展。

為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和農民的資金積累,消除農業生產中的扭曲性因素,改善農產品的貿易條件,印度政府正致力於營造出一種良好的金融及貿易環境。例如發展農村信貸業,為農民提供充足的貸款,改善信貸管理,簡化批準和支付手續,消除商業銀行對農業和農民的信貸歧視,特別注重增加農村的小規模信貸等。又如在農村建立一套農業生產保障體係,為那些因自然災害而遭受損失的農民提供適當補償,加強農業生產風險管理;強化農業生產投入以及產品儲備加工管理;取消各地農產品流通限製,促進農產品自由流通,利用價格機製刺激農業生產;減少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過多稅種;等等。

6.土地製度創新與改善政府管理方式

作為一個以小農和邊際農為主導的行業,印度農業的經營模式以及土地製度已越來越難以適應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印度政府意識到,加入WTO以後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土地製度改革與使用創新已勢在必行,因而進行這方麵的改革。新的改革內容主要包括:

(1)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西北各邦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

(2)在無地農民和農村失業青年中重新分配限額剩餘土地和廢棄土地,並提供農業生產啟動資本。

(3)租佃改革必須充分認識到佃農的利益,必須保障他們參與產品分配的權利。

(4)發展土地租賃市場,以立法形式授予私人土地種植和租賃經營的權力,促進土地的規模化生產以及專業化經營。

(5)對土地進行檔案登錄管理,提高管理的信息化、自動化程度,對農民用地發放使用權證。

(6)提高婦女的經濟地位。

作為應對WTO的政策選擇,以上改革在印度政府引導下將逐步付諸實施,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標,政府還修改和強化了部分相關的法律及管理框架。

在政府對農業的管理方麵,中央和各邦政府也決定進行一次綜合深入的改革。聯邦政府對農業生產將從綱目式具體目標的製定和下達轉變到宏觀管理與調控上來,並以一種農業支持者、聯係者和服務者的角色為各邦政府提供幫助。此外,政府對農業的管理從播種、收獲到產品加工所有過程都將進一步集中到質量管理上;例如培養農民和農產品加工者的產品質量意識,對農產品實行分等定級和標準化鑒定,強化農產品進出口衛生和安全檢疫標準,大力提倡使用農業科技等。

印度是WTO創始國之一,印度農業已伴隨WTO走過了7年的風雨曆程。在《農產品協定》背景下,印度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取得不小的成績,農產品市場日趨活躍,農民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農村社會和經濟越加進步和開放。而其中印度政府應對WTO的各種內外政策的製定與實施,則對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人口狀況與我國都相似的發展中大國,印度農業在入世後的經曆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效,對我國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我國已經加入WTO,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新形勢下,入世必將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但同時作為該組織的新成員,WTO的許多規則、製度和條文還需要我們認真地研究、學習與應對,尤其是涉及到國民經濟弱勢部門的農業和農產品貿易領域。因而印度農業在應對《農產品協定》中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和策略選擇,為我國農業在WTO《農產品協定》的條件下加快發展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借鑒和參考。

146 印度農業地理概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