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疥瘡
疥瘡是一種由疥蟲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多發於皮膚細嫩或皺褶處。中醫認為疥瘡是由於濕熱風毒寄於肌膚而引起的,奇癢難忍、傳染性極強,蔓延迅速,有“疥瘡”、“蟲疥”、“膿疥”、“濕疥”和“膿窩疥”等名。
采用中藥洗浴可以清利濕熱、消散風毒和殺滅疥蟲。
處方1
【處方組成】獨活、柴胡、蒼術、厚樸、土茯苓、硫黃各20克,蘇葉、赤芍、桂枝各10克,忍冬藤9克,大黃、當歸各3克。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主治疥瘡。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3升,煎煮去渣取汁,倒入盆內,待溫後淋洗患處,或將藥液倒入浴盆,加溫水全身浸浴。每次20分鍾,隔日一次,連洗五次即可。
處方2
【處方組成】百部、苦參各40克,黃柏30克,花椒、烏梅各20克,白礬15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軟堅散結、殺蟲止癢,主治結節型疥瘡。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清水2升,煎煮5分鍾,濾取藥汁,倒入盆內,待溫度降至40℃左右時坐浴,將患處全部浸入藥液內,用手輕捏結節。每日一次,每次15分鍾,每劑連用三天,每日一劑(夏天),6天為一療程。
處方3
【處方組成】蕪荑30克,檳榔、吳茱萸各15克,硫黃20克,花椒10克。
【功效主治】解毒療瘡、殺蟲止癢,主治疥瘡。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水浸泡,煎煮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待溫後淋洗患處。每日兩次,每次30分鍾。
處方4
【處方組成】硫黃、苦參、百部、白鮮皮各30克,雄黃、白礬、蛇床子、地膚子、苦楝皮各20克,花椒、大楓子各12克,黃柏15克,樟腦(後下)12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主治疥瘡。若皮膚感染有膿皰,應去雄黃、花椒、樟腦;加重黃柏的用量,再加蒲公英、金銀花、冰片;伴有全身感染症狀,內服清熱解毒涼血的中成藥,或加用西藥抗生素。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清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液,用藥液熏洗全身。每日一次,每劑用兩天,2~4劑即可痊愈。
處方5
【處方組成】苦參、黃柏、甘草各30克,樟腦、地膚子、明礬、花椒各15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止癢,主治疥瘡。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兩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6
【處方組成】硫黃50克,雄黃、硼砂各9克,百部30克,苦參15克,花椒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止癢,主治疥瘡。
【洗浴方法】將後三味藥搗成粗末,同另三味藥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水煎煮5~10分鍾,濾取藥汁,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熏洗30分鍾。
另取一劑搗碎,研成細粉,用上劑藥液調成軟膏狀,用於洗浴後塗在患處。
處方7
【洗浴處方】兩麵針300克,椰樹葉100克,艾葉、楓樹葉各500克。
【塗膏處方】硫黃50克,地膚子、蛇床子、樟腦各20克,百部、杏仁、苦參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風勝濕、殺蟲止癢,主治疥瘡。
【洗浴方法】將洗浴處方中藥搗成粗末,加清水煎煮濾取2~3升藥汁,倒入盆中溫洗患處,每日一次。
【塗膏方法】將塗膏處方中藥研成細粉,加凡士林150克,調成軟膏,在洗浴後塗於患處。
處方8
【處方組成】苦參250克,豬苦膽4~5枚。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用於治療疥瘡。
【洗浴方法】將苦參粉碎成粗末,加水3升,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加入膽汁,待溫後淋洗患處。每日洗3~5次,每劑用三天。
二、膿皰瘡
膿皰瘡是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俗稱黃水瘡,為細菌所感染,傳染性強,病發於兒童。
此病表現為:初起時皮膚上出現小片紅斑,很快就發展成表淺的水皰,繼則逐漸混濁而成膿皰,破後有黃水分泌物滲出,故稱黃水瘡。中醫稱浸淫瘡,多因心脾濕熱、蘊蒸皮表,又外感風邪;或肺胃蘊熱、外受溫毒、蘊蒸肌表所致;或素體血虛,又受風濕之邪所致。
處方1
【處方組成】黃柏、地膚子、苦參、花椒、薄荷葉、大楓子、蛇床子、劉寄奴各2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膿皰瘡、疥癬、瘙癢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煎沸,濾取藥汁,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3次。
處方2
【處方組成】苦參30克,薏苡仁、甘草各24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主治膿皰瘡。
【洗浴方法】將三味藥搗成粗末,加水2升,煎煮至1.5升,濾出藥液,冷卻後衝洗患處。每日3~4次,每次30分鍾。
處方3
【處方組成】馬齒莧、蒲公英、如意草、白礬各12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除濕殺蟲,主治膿皰瘡。
【洗浴方法】將四味藥研成粗末,放入沙鍋內加水2.5~3.5升,煮沸30分鍾,濾取藥汁用毛巾浸藥汁溻洗,或溻洗後加熱水浸浴。
處方4
【處方組成】黃柏、連翹各5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散結,主治膿皰疹,症見麵部四肢散在膿痂,周邊有紅暈,或有糜爛,分泌黃色膿水,自身傳染,膿痂周圍可見較小的紅色丘疹或膿皰。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2升煮沸後濾取藥汁,倒入盆內,待溫後衝洗患處。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5
【處方組成】刺蒺藜120克,白蘞、五加皮、槐白皮、生甘草、漏蘆各45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主治深部膿皰瘡、下肢丹毒,適用於下肢脛前瘙癢、作痛、發腫,皮膚潰爛滲出黃膿水,伴有高熱寒戰等。
【洗浴方法】將藥共研為粗末,混合均勻,每次取150克,加8碗水、煎至5碗,濾去藥渣,用藥液淋洗患處。
處方6
【處方組成】雄黃、防風各20克,荊芥、苦參各12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黃水瘡初起,症見麵部,軀幹起膿皰,很快破潰流出黃膿水,瘙癢明顯,遍身傳染。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2升,煎煮後濾取藥汁,倒入盆中,待溫後衝洗患處。每日2~3次。
處方7
【處方組成】蛇床子、苦參各30克,蒼術、黃柏、花椒各15克,輕粉0.5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攻毒、殺蟲止癢、斂瘡,主治膿皰瘡。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加清水適量煎沸10分鍾,濾取藥汁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熏洗10分鍾。
處方8
【處方組成】生石灰100克,硫黃250克。
【功效主治】解毒燥濕、殺蟲療瘡,主治膿皰瘡,症見多發小兒麵部及四肢,為膿瘡或膿痂、遍身傳染。
【洗浴方法】將藥研末,加水1.5升,以文火煎沸兩小時,水不足可再加,最後煎取1升藥汁,取上清液洗浴患處。
三、牛皮癬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是一種非傳染性複發性皮膚病,其症狀是在皮疹上反複出現多層銀白色幹燥的鱗屑,搔之脫掉。本病多由外感風邪,以致血熱、血燥或血淤;或肝腎虧虛、衝任不調而致。
牛皮癬好發於四肢伸側、頭皮、發際、臀、軀幹。皮損症狀為淡紅色或表麵帶銀白色基底呈紅色的丘疹或斑塊、邊界清楚、可呈點滴狀、銀幣狀或地圖狀等。繼之皮損表麵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輕刮鱗屑後可見有半透明薄膜,再刮會出現小出血點。
本病病程緩慢,自覺瘙癢,反複發作,開始夏愈冬發,以後夏重冬輕,宜采用全身藥浴療法。清熱祛風、養血潤燥,中藥治療。對於病情較重者,應配合內服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