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組成】蛇床子、地膚子、苦參、花椒、白礬各2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主治夏季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放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一劑,可熏洗2~3次,每次20分鍾,10天為一療程。
處方3
【處方組成】桑葉、蘇葉、艾葉、薄荷葉各30克,白礬20克。
【功效主治】燥濕解毒、透疹、殺蟲止癢,主治夏季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加水浸泡,煎沸片刻,濾取藥液,倒入盆內,待溫熱後外洗患處。每日一劑,每日三次,5~7劑為一療程,1~2個療程即可痊愈。
六、蟲咬性皮炎
蟲咬性皮炎是由於被蟲類叮咬,或接觸其毒液或蟲體粉毛而引起的皮膚炎症。常見的病源蟲類有跳蚤、虱子、臭蟲、蚊子、蜂類、蠓蟲、刺毛蟲、飛蛾等。從春末到秋初多發,以小兒和青少年為多見,以丘疹、風團或斑點為多見。
此皮炎症狀為起紅斑、水泡,泡破後糜爛、瘙癢、焮熱疼痛,局部成片紅腫,甚至淤斑。
處方1
【處方組成】生石炭15克,鮮南瓜葉10克。
【功效主治】燥濕解毒、殺蟲止癢,主治鉤蟲引起的皮疹。
【洗浴方法】將藥加開水1升煎沸,濾取藥汁,放入盆中,晾涼後洗浴患處。每日一次。
處方2
【處方組成】食醋適量。
【功效主治】消毒、殺蟲止癢,主治各種類型的蟲咬傷。
【洗浴方法】取食醋適量,淋洗患處,5~15分鍾,不限次數,痊愈為止。
處方3
【處方組成】青礬適量。
【功效主治】燥濕解毒、殺蟲斂瘡,主治鉤蟲病感染初期,皮膚起硬癢疙瘩。
【洗浴方法】將青礬研成細粉末,用冷開水泡化,擦洗患處。
注:青礬,又叫綠礬,為硫酸亞鐵礦石,性味酸、澀、寒、無毒,用於瘡瘍潰爛,疥癬瘙癢。
處方4
【處方組成】核桃樹葉、麻柳樹葉各適量。
【功效主治】治療鉤蟲病感染初期,皮膚起硬疙瘩、瘙癢。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煎煮,濾取藥液,待溫熱後擦洗瘙癢處。
處方5
【處方組成】公丁香30克,薄荷葉10克。
【功效主治】疏風散熱、消炎止痛透疹,主治毛蟲皮炎、痛不可忍。
【洗浴方法】將公丁香研成細粉末,薄荷剪碎,放入盆中加開水蓋嚴浸泡20分鍾,濾取藥液,趁熱先熏後洗患處。每日兩次。
七、稻田性皮炎
稻田性皮炎多發於南方農忙插秧季節,多見於手背、兩足、小腿部,多因手足、小腿浸泡在泥水裏被濕毒氣侵襲、溶於肌膚所致,症狀為手、足、小腿局部發熱,繼發丘疹、水皰、奇癢難忍。
處方1
【處方組成】蛇床子30克,五倍子15克,韭菜子、白礬各9克,白酒150毫升。
【功效主治】祛風燥濕、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主治稻田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白酒浸泡三天,每天早晚各攪拌一次,用棉球浸取酒液塗擦患處。每日三次,痊愈為止。
處方2
【處方組成】綠茶、白礬各60克。
【功效主治】燥濕解毒、殺蟲止癢,主治和預防稻田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用500毫升開水浸泡,用此藥液洗手足和小腿皮膚,令其自然幹燥後再下水田勞動。
處方3
【處方組成】蒲公英、野菊花各3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散結,主治稻田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加水適量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倒入盆中,用毛巾浸取藥汁擦洗患處。每日四次。
處方4
【處方組成】蛇床子、五倍子各30克。
【功效主治】燥濕解毒、收斂消腫、殺蟲止癢,主治稻田性皮炎。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清水1升,浸泡煎煮片刻,濾取藥汁,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兩次。
八、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是藥物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皮膚和黏膜急性炎症,藥物性皮炎又稱“藥疹”,較易導致藥物性皮炎的藥物有:西藥有磺胺類、止痛退熱類、苯巴比妥類、抗生素類、生物製劑、預防接種藥品等;中藥有:大青葉、板藍根、天花粉、穿心蓮、魚腥草、大黃、蟾酥、地龍及某些性味峻烈藥品等。
處方1
【處方組成】荊芥、防風、黃芩、烏梅、生甘草、蟬蛻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風燥濕、斂瘡止癢,主治藥物性皮炎,適用於風熱型者。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倒入盆中,待溫後浸洗患處。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2
【處方組成】苦參30克,黃柏、蒼術各10克。
【功效主治】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主治藥物性皮炎,濕毒盛者。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加水浸泡煎煮片刻,濾取藥汁,放入盆內,待溫後浸浴患處。每日一次。
處方3
【處方組成】胡麻仁20克,桃仁10克,烏梅30克,熟地10克,生首烏10克。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潤膚解毒,主治藥物性皮炎,適用於皮損幹燥、脫屑者。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倒入盆內,待溫後浸浴患處。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4
【處方組成】菊花、金銀花、蟬蛻各2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息風透疹,主治藥物性皮炎,適用於風熱盛者。
【洗浴方法】將三味中藥加水浸泡,煎沸即止,濾取藥汁,待溫後,用毛巾浸取藥液擦洗患處。每日1~2次,每次2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