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月經不調(2 / 3)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淤、行氣通經,主治閉經,適用於熱結血閉的實證者。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1.5升,浸泡片刻,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待溫後淋洗臍下。每日一次,每次30分鍾,七天為一療程。

處方5

【處方組成】大黃、大血藤、艾葉、敗醬草、黃柏、莪術、紅花、當歸、丹皮、枳實、澤蘭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活血化淤,主治閉經,適用於實熱者。

【洗浴方法】將諸藥加工成粗末,加水浸泡片刻,加熱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待溫後洗浴下身。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6

【處方組成】益母草、乳香、沒藥各20克,香附10克,夏枯草30克。

【功效主治】活血通經、清熱解毒、疏肝解鬱、散結消腫,主治閉經,適用於氣滯血淤者。

【洗浴方法】將藥搗成粗末,加水浸泡片刻,加熱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趁熱浸浴下肢。每日一次。

三、痛經

凡在經期前後或在行經期間發生腹痛或其他不適症狀以致影響生活或工作者,稱為痛經。痛經有功能性和器質性之分,常與生殖器局部病變以及內分泌或精神因素有關,以青年婦女較為多見。

中醫把本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氣滯血淤型 經前1~2天或行經期小腹脹痛、拒按、乳房脹、經量少、色紫暗有塊,排出後痛減輕,月經幹淨後疼痛消失、舌紫暗、脈細澀。

(2)寒凝胞中型 小腹冷痛、得溫痛減,遇寒痛加重,經量少、色暗黑有塊,畏寒身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遲。

(3)濕熱下注型 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伴腰骶脹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經色暗紅、質稠有塊、小便黃,舌紅苔黃而膩,脈濡數。

(4)氣血虛弱型 經後1~2天或行經時,小腹隱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麵色無華,納食少、大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5)肝腎虛損型 經過1~2天,小腹綿綿作痛,腰部酸脹,經色暗淡,量少、質稀,伴有耳鳴,舌苔薄白,脈細弱。

本病采用浴療有較好效果,輕者可治愈,重者可明顯緩解,對於有器質性病變者,可緩解,減輕症狀、應尋找原發病,積極進行治療。

治療最好在經前數日開始,藥液溫度宜在40℃以上,注意保溫,控製情緒,勿過於勞累,下肢和腰腹部注意保暖,勿食生冷食物。

處方1

【處方組成】艾葉30克,食鹽10克。

【功效主治】溫經散寒、止血調經、解毒、軟堅,主治痛經,適用於寒凝者。

【洗浴方法】將艾葉剪碎放入鍋內,加入食鹽,加水煎煮,濾取藥汁,溫浸腰腹部。每日一次,每次30分鍾。

處方2

【處方組成】香附、木香、丹參、紅花、川芎、桂枝、肉桂、延胡索各10克,生薑30克。

【功效主治】活血化淤、溫經通脈、行氣止痛,主治痛經,適用於氣滯血淤者。

【洗浴方法】將藥加工成粗末,加水浸泡片刻,加熱煎煮濾取藥汁,待溫熱後浸浴。每日一次,每次30分鍾。

處方3

【處方組成】益母草、香附、乳香各20克,艾葉30克,牛膝、桂枝各10克。

【功效主治】溫經散寒、活血祛淤、行氣止痛,主治痛經,適用於虛寒、血淤不通者。

【洗浴方法】將藥加工成粗末,加水浸泡片刻,煎煮20分鍾,濾出藥汁,趁熱先熏後浸浴雙足。每次10~15分鍾。

處方4

【處方組成】茺蔚、牛膝、通草、地骨皮、知母、黃柏各10克,益母草30克。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瀉火除蒸、活血調經、利水消腫,主治痛經,適用於虛熱者。

【洗浴方法】將諸藥粉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20~25分鍾,濾除藥渣,藥汁放入盆內,待溫熱後浸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

處方5

【處方組成】月季花30克,雞冠花、尋骨風各10克。

【功效主治】活血調經、通絡止痛、祛風除濕,主治痛經,適用於風濕血淤者。

【洗浴方法】將尋骨風搗碎,同月季花、雞冠花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煎煮25分鍾,濾去藥渣,將藥汁放入盆內,趁溫熱時浸浴。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