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有急性與慢性兩種,以慢性子宮頸炎多見,是生育年齡婦女多見病,症狀是白帶增多、色白或黃或染紅,呈黏液狀或膿樣,伴有腰酸骶痛,月經失調、有下墜感、月經前後加重,排便、性交後加重。
采用藥浴外洗可消除局部炎性腫脹,保持陰部清潔,降低炎症的複發率。
處方1
【處方組成】劉寄奴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敗醬草、山慈姑、黃柏、苦參、金銀花、蒲公英各15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疏散風熱、消腫散結、散淤療傷,主治實熱性子宮頸炎。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浸泡用文火煎煮15分鍾,濾取藥汁,倒入木盆內趁熱熏蒸,待溫後坐浴,浸洗陰道。每日兩次,每次20分鍾。
處方2
【處方組成】魚腥草90克,甘草15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緩急止痛,主治熱毒鬱結型子宮頸炎。
【洗浴方法】將藥研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待溫後衝洗陰道;或用消毒棉球浸足藥汁塞入陰道。每日一次。
處方3
【處方組成】紫花地丁、野菊花、半枝蓮、黃柏各3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主治急性子宮頸炎。
【洗浴方法】將藥搗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用文火煎煮,濾取藥汁,待溫後衝洗陰道或用消毒棉球浸足藥汁塞入陰道。每日一次。
處方4
【處方組成】絲瓜葉、野菊花、紫花地丁、半枝蓮各3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子宮頸炎。
【洗浴方法】將藥剪碎,加水浸泡,用文火煎煮15分鍾,濾取藥汁,倒入木盆內,趁熱熏洗陰部,待溫後坐浴衝洗陰道。每日一次,七天為一療程。
二、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是子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分,由於炎症使表麵的鱗狀上皮被頸管的柱狀上皮所覆蓋,使此部位的組織呈顆粒狀的紅色區,是子宮頸炎的病變過程。臨床上以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為主要特點;在中醫學中屬“帶下”範疇。
處方1
【處方組成】虎杖、劉寄奴、金銀藤、野菊花、蒲公英各50克,艾葉12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散淤,主治宮頸糜爛。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倒入木盆內,待溫後坐浴,浸洗陰道。每日兩次,10次為一療程。
處方2
【處方組成】紅藤、生地黃、烏梅、石榴皮各30克,蒲公英、忍冬藤、生地榆各20克,仙鶴草、赤芍各15克,黃柏10克。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腐生肌、涼血斂瘡、殺蟲消腫,主治宮頸糜爛。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200~300毫升,倒入木盆內,待溫後坐浴,浸洗外陰及陰道。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鍾,五次為一療程,重者需兩個療程。
處方3
【處方組成】黃柏、蒼術各20克,苦參、蛇床子各40克,白芷、花椒各10克,白礬5克,薄荷腦2克,95%酒精10毫升。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止帶、殺蟲止癢,主治宮頸糜爛、各種陰道炎、外陰白斑等。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水浸泡煎煮加白礬溶解,取汁加薄荷腦,酒精搖勻,加熱水至兩升,趁熱熏洗坐浴,浸洗陰道。每日兩次。
三、功能性子宮出血
功能性子宮出血,是無周身及生殖器器質性病變,而由於神經內分泌係統功能障礙所致的子宮異常出血的疾病,又稱崩漏,分為排卵型和無排卵型兩類。
處方1
【處方組成】吳茱萸(湯泡)、炒杜仲、蛇床子、五味子、海桐皮各50克,木香、丁香各25克。
【功效主治】祛風濕、通絡散寒止痛、補肝腎、行氣健脾、溫中降逆、殺蟲止癢,主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帶下無色,月水崩漏,淋漓不斷。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每取藥末25克,用紗布盛之,加水2.5~3升,煎煮數沸,濾取藥汁,趁熱熏會陰部;並用手淋浴。早晚熏洗兩次。
處方2
【處方組成】丹參、生地黃、忍冬藤、生地榆、艾葉各100克。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祛淤止痛、解毒斂瘡,主治崩漏去血及產後病。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倒入木盆內,趁熱熏洗,待溫後坐浴,浸洗外陰,或衝洗陰道、子宮頸口。每日1~2次,每次20分鍾。
四、子宮脫垂
由於各種原因使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垂、子宮頸外口達到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全部脫出陰道口外,稱為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