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唇和口腔疾病(1 / 2)

一、唇風

唇風即西醫學稱的唇炎,多因陽明胃熱、脾經血燥,又感受風燥之邪所致;也可因稟性不耐,應用某些刺激性物品,如牙膏、漱口水和口紅等過敏所致。

本病多發於下唇部,以秋冬季為多見。臨床表現為唇部初起紅腫發癢,繼而有幹巴及燒灼感;久之皸裂、起痂皮、脫屑反複剝脫。

處方1

【處方組成】地膚子、苦參各30克,白鮮皮15克,蛇床子、木槿皮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慢性唇風、剝脫性唇炎。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清水適量,用文火煎沸20分鍾,濾取藥汁,趁熱熏蒸唇部,待溫熱時用毛巾蘸取藥汁不斷敷泡。每日1~2次,每次15分鍾。

處方2

【處方組成】苦參、白鮮皮、土茯苓各15克,黃柏12克,白礬、甘草各6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主治慢性唇炎,症見口唇腫脹、糜爛、疼痛,伴有淺表皸裂及少許脫屑。

【洗浴方法】將藥研碎,加清水適量,用文火煎煮20分鍾,濾取藥汁,將口唇接近藥汁杯口熏蒸,待藥汁溫熱時,用紗布浸濕、敷唇部,或將唇伸入藥汁內浸泡。每日三次,每次30~60分鍾,每劑用5天為一療程,兩個療程中間停三天。

處方3

【處方組成】蟾酥膏、牛黃解毒丸或六應丸任選一種或兩種。

【功效主治】六應丸清熱解毒、消炎退腫;蟾酥膏活血化淤,消腫止痛,主治唇風。

【洗浴方法】將藥丸加少量水調化,用調化的藥汁洗唇部。

二、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又稱複發性口瘡,多發於青年及嬰兒。潰瘍多呈分散狀,與口疳虛火上炎症相似,病程纏綿,極易複發。

處方1

【處方組成】石榴皮15克,野薔薇花、黃柏、白菊花各10克,黃芩6克,馬勃3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消腫、消暑療瘡、利咽止血,主治複發性口瘡(口腔潰瘍)。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水浸泡煎煮,濾取藥汁,待溫後用藥汁頻頻含漱,每次含1~2分鍾,每日漱10次以上。

處方2

【處方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各10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止血療瘡,主治口腔潰瘍。

【洗浴方法】將藥粉碎成粗末,加熱水200毫升,浸泡兩小時,濾取藥汁,加紅糖60克,溶解後頻頻含漱。每日10餘次。

處方3

【處方組成】黃連、黃柏、烏梅各12克,芒硝6克。

【功效主治】清熱燥濕、解毒療瘡、潤燥軟堅、斂瘡,主治複發性口瘡。

【洗浴方法】將前三味藥粉碎成末,加水煎煮兩次,濾取藥汁合並後加芒硝溶化,取藥汁頻頻含漱。每日10餘次。

三、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中醫稱之為虛火性喉痹,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彌漫性喉部病變,常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疾病,為常見的咽喉疾病。

慢性咽炎較為複雜,如急性咽炎反複發作轉為慢性;其他如慢性口、鼻疾病,外來不良刺激、身體抵抗力低,過敏體質而患慢性全身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