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開發(regionaldevelopment)指對某一特定地區所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經濟社會活動。所在地區通過一係列開發活動使自然資源得以利用,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並形成新的城鎮中心、對外交流聯係和交通信息網絡。區域開發的綜合目標是提高所在地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並使所在地區得以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區域開發理論包括諸多學科領域,比如近現代地理學、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城市科學、區位論、發展經濟學、地理信息係統(GIS)等,其理論體係主要包括人地關係與人類生態係統理論、經濟空間結構優化理論、地域過程理論、非均衡發展理論、均衡發展理論、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階段理論、梯度推移理論、地域生產綜合體理論等。人地關係及持續發展理論是區域開發理論的基石,它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並尋求人與環境的協調。
80年代以來,我國進入大規模經濟開發時期。1980年國家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4年國家確定上海、廣州、大連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8年海南島建省,1990年上海浦東新區全麵開發,90年代初期新亞歐大陸橋建成開通,長江沿岸一係列大中城市相繼開放,隨後又開放了沿邊34個口岸城市,從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開放開發的新格局。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1995年京九鐵路全線建成,1997年重慶及川東地區建直轄市,香港回歸祖國,這一係列大事件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區域開發推向高潮,促使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全國性的開放開發對於區域科學的建設與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的區域理論體係必須體現中國國情特色,適應國內生產力布局和市場經濟的需要。
湖南是我國南方中部的一個大省,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素稱“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具有很大的區域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經濟建設前景。但十多年來,湖南的經濟開發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之處,與沿海發達地區、尤其是廣東省的發展差距逐漸拉開。目前湖南省的人口居國內諸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第6位,而國內生產總值居第11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第21位。如何開發湖南的自然資源,利用湖南“南方十字路口”的區位優勢,優化調整部門經濟構成和地域經濟結構,盡快把綜合效益較高的資源加工型和深加工型經濟搞上去,是湖南區域開發所麵臨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盡管迄今國內已有不少區域綜合開發的成功的理論和範例,但關於湖南的區域理論建設應當結合自身的省情特色,既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又能夠克服其“瓶頸”因素。
鑒於上述,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係七位教師共同撰寫了本書。本書闡述了國內外區域綜合開發的理論體係,基於我國和湖南省的實際情況,探討了現有優勢、限製性因素和未來區域開發的整體構想。本書從1994年初開始整體構思,由當時的區域地理教研室全體教師反複討論,並由程偉民、朱翔、謝炳庚老師確定了寫作計劃,隨後開始撰寫工作。程偉民教授認真審閱了大部分初稿,並針對部分初稿中所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但使我們感到十分悲痛的是,程偉民教授於1995年因病去世,這也給本寫作組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在本書問世的今天,我們謹向程偉民教授表示深切的緬懷和思念。本書分工如下:程偉民:第一章;李曉青:第二章;謝炳庚:第三章;朱翔:第四章;唐承麗:第五章;段正梁:第六章;常疆:第七章。全書最後由朱翔、謝炳庚統稿、修改和定稿。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係、區域地理重點學科為本書的正式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作者
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