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西滿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齊齊哈爾西滿革命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南山公園風景區內,經過六十多年的維修和擴建,占地麵積已達4.2萬平方米,是中國東北解放區的第一座烈士陵園。2005年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48年4月4日,西滿烈士陵園正式落成,毛澤東為陵園題詞“共產主義是不可抗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難烈士萬歲!”,朱德題詞“浩氣長存”。
陵園內安葬、安放著黨的“七大”代表楊道和“遼吉功臣”馬仁興、呂明仁,嫩江省政府代理秘書長馬識途、人民藝術家王大化等608位革命英烈。其中安葬在墓區的革命烈士有168位,而在革命烈士靈堂內安放了107位在抗美援朝、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犧牲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搶救國家財產而獻身的英雄人物的骨灰和333位烈士的靈位。陵園內還設有集體烈士紀念碑1座,個人紀念碑、塑像4座。
人民藝術家——王大化
“幾經滄桑,幾度春秋”是人民藝術家王大化墓碑上的題詞,雖然漫長的歲月已使碑文被風蝕得模糊,但是他在人們心中光輝的形象卻越發清晰。
1919年王大化出生於山東省濰縣,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不僅是一名無產階級先鋒戰士,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熱情勤奮的革命青年。他參與演出的《馬門教授》、《維也納工人暴動》、《俄羅斯人》、《前線》等話劇,受到人們的一致歡迎。人們耳熟能詳的《白毛女》、《擁軍花鼓》、《兄妹開荒》也都是他的作品。他總是深入到生活中,捕捉藝術的靈感。他進過農民的窯洞,探訪過各地的民俗風情。這種來源於生活的藝術作品,總能使普通勞動人民產生共鳴,甚至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的讚賞。
抗戰勝利後,王大化被派到東北,任東北文藝工作團團委委員、戲劇隊長、組訓部長,進行文藝演出和創作活動。解放戰爭中,他輾轉東北各地,將他的才華融於廣大民眾之中,身兼編、導、演,又擔任歌唱、繪畫等工作,給身處戰火硝煙的歲月中的百姓帶來了難得的快樂。
1946年12月,王大化隨團抵達齊齊哈爾,在做完最後一場演出後,他赴訥河收集創作素材,途中遭遇車禍去世,年僅27歲。1947年1月12日,中共西滿分局、黑龍江和嫩江省黨政軍及文藝界為王大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和葬禮,經毛澤東批準,授予王大化“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追認王大化為“革命烈士”。
革命英烈馬識途
馬識途生於1903年,遼寧省鐵嶺市橫道河子人。1931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九一八”事變後,馬識途毅然投入到抗日救國的鬥爭中,他以教師身份作為掩護,到各地宣傳革命思想。在北平的時候,馬識途擔任過東北中學的教員,到處宣傳抗日救國的思想,揭露日寇的殘暴行徑;他也擔任過北平中法大學教授,秘密組織青年學生的抗日活動,在知識分子中廣交朋友,爭取更多的人為黨工作。在太行山區,他擔任過行署的副科長,幹部學校的教導主任,讚皇縣縣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麵臨巨大的困難,為保衛抗戰的勝利成果,發展東北革命根據地,黨中央立即向東北派遣大批幹部和軍隊。1945年9月,馬識途與其他東北籍的幹部組成第一批挺進東北的幹部隊。11月15日,在歡慶的鑼鼓聲中,以於毅夫為主席的嫩江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馬識途任嫩江省人民政府代理秘書長。人民政權的建立,使國民黨反動派和偽滿殘渣餘孽恨得咬牙切齒,千方百計想把新生的民主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1945年12月24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嫩江省政府在齊齊哈爾成立整整一個月的日子。國民黨反動頑固分子選擇了在這一天晚上進行暗殺行動,他們的目標是省政府主席於毅夫。月黑風高的夜裏,幢幢鬼影包圍了毫無防備的省政府大院,形勢十分危急。匪徒持槍破窗,誤打誤衝進中馬識途房間的時候,隻問道:“你是於毅夫麼?”為保護同誌,馬識途鎮定地說:“我就是於毅夫。”話還沒有說完,匪徒的數發子彈已經穿過馬識途的身體,他就這樣倒在了血泊之中,時年42歲。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
概況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西北,是展示侵華日軍罪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戰的專題型博物館。2009年,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被中宣部列入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34年至1939年,侵華日軍為了實施長期霸占中國並進攻蘇聯的陰謀,強迫數十萬中國勞工秘密修築了虎頭要塞這一永久性軍事基地。要塞正麵寬12公裏,縱深30公裏,由虎東山前沿陣地,虎北山側翼陣地,猛虎山主陣地,虎西山、虎嘯山後援陣地構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脈曲折數十公裏,各陣地可相通。隧道裏,指揮室、彈藥庫、士兵休息室、糧庫、浴室、發電所、電話總機房等應有盡有;地上軍用機場、大型火炮陣地密布,各自形成了可單獨進行攻防作戰的設施,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1945年8月8日,蘇軍出兵東北,8月15日日軍投降,虎頭要塞守軍拒降,戰至8月26日結束。因此虎頭要塞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
博物館館舍采用地上與地下相連的展覽形式,展館與曆史遺址相通的建築風格。地上展廳展出了大量侵華日軍的實物和罪證及蘇聯紅軍攻占虎頭要塞的史料;地下展示了虎頭要塞中設施最全的虎東山遺址,再現了戰爭之殘酷和日軍之野心。
殘酷罪行
在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展廳中,一直保存和展示著大量當年日軍侵華的罪證,當時使用過的槍支、彈藥、衣物、鋼盔、炊具等比比皆是。而走進70多年前日軍逼迫中國人民為其修建的要塞隧道,在驚訝隧道的幽深與設備的齊全的同時,一股刻骨的痛與恨油然而生。
日軍構築虎頭要塞是一項工程大、時間長、用人多卻保密性極強的龐大工程。日軍所用的勞工總計達十萬多人,而這些勞工無一例外地全是中國人。在“七七事變”之前,修築虎頭要塞的中國勞工,主要來自偽滿各地和關內等地,日偽當局通過抓捕“浮浪”,強征偽滿“報國隊”、誘招關內農民等手段,將大量中國勞工秘密送往虎頭修築要塞。“七七事變”之後,大量中國戰俘也被強製從事虎頭要塞工事的修築。這些人在日軍刀槍的威逼下從事著種種殘酷的勞役,非人的待遇、食物的缺乏及超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大批勞工被活活累死、餓死或是集體屠殺,冬季時被直接拋入草甸子,或棄屍於荒野山林,屍體都被野狼撕咬啃噬,場麵慘不忍睹。可以說,虎頭要塞是用中國勞工和戰俘的累累白骨堆積而成的。
經過六年的折磨,要塞終於施工完成,日軍舉行慶祝宴會,將還生存的俘虜、勞工人員數百人集中在猛虎穀的窪地裏,用酒菜欺騙勞工說是犒勞大家。可是當宴會進行到高潮時,日本人邪惡的嘴臉終於顯露了出來,他們架起的重機槍噴出了火舌,會場頃刻化作血腥的屠場,中國勞工在痛苦中死去,堆積起來的屍體將窪地填平,沒有當場死亡的勞工就會被日本士兵當做試驗品打毒針或直接扔進江裏,血淋淋的場麵到現在都在控訴著日本對中國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楊子榮烈士陵園
概況
楊子榮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東山烈士陵園的青鬆翠柏之中,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剿匪戰鬥中犧牲的偵察英雄楊子榮烈士而建,1981年4月5日陵園正式開放。2009年,楊子榮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楊子榮烈士陵園位於東北烈士陵園的中央,建築麵積達2760平方米,陵園內寬敞宏麗,采用專題陳列體係和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陳列手段,將楊子榮烈士的曆史背景、英雄壯舉、傳奇故事和英雄土地的滄桑巨變展示給世人。館內共展出楊子榮烈士遺物和文獻資料195件及照片、題詞240餘幅。“小分隊林海剿匪”景觀複原、“杏樹村戰鬥”半景畫和“活捉三代慣匪‘座山雕’”幻影成像,真實而極具藝術性地再現了當年牡丹江軍區二團戰士穿林海跨雪原、剿頑匪的曆史畫麵,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是陵園的三大展示亮點。
陵園南側是正在建設中的兵器展覽區,現已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捐贈退役殲擊機一架,目前正在運籌坦克、大炮等其他重型武器的陳列,以進一步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突出紅色旅遊景區特色。
偵察英雄楊子榮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1917年生於山東膠東。
1945年秋,楊子榮參加八路軍膠東軍區“海軍支隊”,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初,部隊開赴黑龍江省海林縣,改編為牡丹江軍區二團。楊子榮任3營7連1排1班班長,同年4月升為團部直屬偵察排排長。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楊子榮在一年多的剿匪戰鬥中,大智大勇,英勇奮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並被評為“偵察英雄”、“戰鬥模範”。1947年2月初,楊子榮隻身打入匪穴,裏應外合,活捉了匪首“座山雕”及其聯絡部長劉兆成、秘書官李義堂等25個土匪,創造了深入匪巢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榮立三等功。2月23日在海林北部梨樹溝山裏鬧枝子溝追剿殘匪的戰鬥中英勇犧牲,年僅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