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俺從關內來,到撫順去看兒子呀!”

雷鋒一聽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過來,手扶著老人說:“大娘,咱們順路,我領您去!”

老人高興地一口一個好孩子地誇他。這親熱的稱呼,給了雷鋒很大的感觸,他覺得就像母親叫著自己小名似的那樣親切。

進了車廂,他給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邊,掏出剛買來的麵包,塞了一個在大娘手裏,老大娘往外推著說:“孩子,俺不餓,你吃吧!”雷鋒把麵包再次送到大娘手中,說道:“別客氣,大娘,吃吧!先墊墊肚子,離撫順還挺遠呢。”

雷鋒怕老人坐車辛苦,就和老人嘮開了家常。雷鋒從老人口中得知,老人的兒子外出做工好幾年了。老人這是第一次來,並不清楚兒子的住址。老人還掏出一封兒子的來信,雷鋒也不知道上麵寫的地址在哪裏,但他知道老人找兒子的急切心情,就說:“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幫助您找到他。”

雷鋒說到做到,到了撫順,背起老人的包袱,攙扶著老人,東打聽,西打聽,找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老人的兒子。

這些事後來被戰友們知道了。有人說:“嘿,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

丹東鴨綠江斷橋

概況

鴨綠江斷橋位於中國最大邊境城市——遼寧省丹東市。原橋總長944.2米,寬11米,共12孔。鑒於鴨綠江水運發達,修建者采用了“開閉梁”式設計,從中方數第四個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圓形橋墩為軸,可旋轉90度,隨時開合,這樣既能保證鐵路暢通,又便於船隻穿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大橋遭美軍飛機轟炸,成為廢橋。但中方一側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習慣上稱為“斷橋”。

這座橋問世100多年來,親曆了中華民族從忍受屈辱到奮起抗爭,從飽受挫折到不斷勝利,從當家作主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的艱辛曆程。站在斷橋之上,不僅可以回顧曆史,增強愛國熱情,更可以飽覽丹東市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近年來,丹東市委、市政府不斷對斷橋投資,用於增添景點和維修,使斷橋成為設施完善、功能齊備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遊地。作為鴨綠江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橋景區的主要景點,斷橋先後被評為省及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回顧與展望

鴨綠江斷橋是集恥辱、鬥爭、成就於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鴨綠江斷橋是一座恥辱橋。1905年5月,日本侵略者為了滿足戰爭和掠奪物資的需要,在沒有取得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就開始從朝鮮新義州一側施工,邊施工邊單方麵與清政府交涉。1910年4月,在工程進展過半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強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同意在中國一側建橋。1911年10月,大橋建成通車。

整個大橋修建工程役使中朝兩國勞工達50多萬餘人次,大橋的建成極大地便利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掠奪和侵略,而作為修建一方的清政府還沒怎麼享受到“投資”的“收益”,便於1912年被推翻了。所以這座大橋十足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產物,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屈從於外來壓力投降妥協的生動證明,也是中華民族恥辱曆史的見證。

鴨綠江斷橋也記錄了中國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外國侵略的鬥爭曆史。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悍然出兵朝鮮,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政府邀請,為保衛家園,中國政府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給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軍狠狠一擊。

這座橋和鴨綠江上其他大橋一起承擔了誌願軍軍需物資供應和其他支援前線的繁重任務,為誌願軍打擊美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遭受打擊的美軍為了扭轉戰場的不利局麵,妄想通過轟炸切斷誌願軍的後方供給,多次派飛機轟炸鴨綠江大橋。11月8日,大橋被攔腰炸斷,變成廢橋。但中國一側的四孔仍完整地挺立在鴨綠江中。

鴨綠江斷橋還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鴨綠江沿江開發區是20世紀90年代初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是丹東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這裏集商貿、旅遊、購物、餐廳、娛樂於一體,是丹東改革開放20多年來變化最大的地區之一。斷橋位於丹東沿江開發區的邊緣地帶,與開發區渾然一體,成為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獨特一景。

為了更好地發揮斷橋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當地有關部門在大橋中央開辟建設了“橋史館”,分別以建橋史、炸橋史、開發史三部分為主要內容,運用實物、照片、圖表、文字等形成基本陳列,全麵再現了這座大橋的曆史。

站在斷橋上,人們不僅可以回顧曆史,增強愛國熱情,也可以飽覽開發區的生機盎然景象。今昔對比,人們更親身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丹東帶來的巨大變化。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概況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區北郊,距市中心8公裏。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園內蒼鬆翠柏,顯得莊嚴而肅穆。2001年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51年初,原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在丹東、沈陽等地修建4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由原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給沈陽市民政局管理。

初建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總麵積約6萬平方米,為坐東朝西、麵闊五間的磚砌平房。靈堂內,懸掛著抗美援朝英雄五烈士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楊連弟的遺像;左右兩側的櫃櫥裏,陳列著烈士們的革命遺物,有副軍長蔡正國烈士帶有血跡、彈孔的軍裝,勳章等等。烈士墓地裏,共有100餘座烈士墓,墓形圓而尖,前置石碑,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光榮事跡。

在抗美援朝50周年之際,改擴建後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新園占地麵積24萬平方米,由3部分組成,前部為停車區;中部為廣場綠化區;後部為瞻仰活動區、陵寢;新建了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陳列、收藏了400餘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陵園園名由郭沫若題寫。陵區中心矗立6米高的花崗岩紀念碑,正麵鐫刻董必武題詞“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紀念碑下麵刻有郭沫若的題詩:“煌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喚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

紀念碑左、右、後麵為墓區,共安葬著123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有3位軍級幹部、10位師級幹部,以及團級幹部和戰鬥英雄、模範、功臣。園內栽植鬆柏等樹木4000餘株。紀念館中陳列的烈士遺物有:邱少雲烈士生前用過的衝鋒槍;孫占元烈士生前用過的輕機槍;楊根思烈士生前作為毛主席的客人,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的請柬;蔡正國等烈士生前榮獲的朝鮮一級國旗勳章;蔡正國副軍長犧牲時的彈洞血衣,紅軍長征10周年紀念章;吳國璋、饒惠譚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遺物;郭沫若謳歌黃繼光、邱少雲烈士的詩詞手跡等等。

舍己成仁真英豪——黃繼光

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犧牲的烈士不勝枚舉,而他們流下來的英雄故事同樣是可歌可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在空前慘烈的上甘嶺戰役中,有一個英雄在戰鬥的關鍵時刻,撲向敵人的地堡,用血肉之軀堵住了敵人的搶眼,這個英雄就是黃繼光。

黃繼光,1930年生於四川省中江縣的一個小山村。對於祖祖輩輩都是窮苦農民的黃繼光來說,給地主打長工、割草放牛是他所有的童年。新中國成立後,黃繼光成為了村裏的第一批民兵。1951年3月,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入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到朝鮮前線後,黃繼光任誌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通訊員。他除了幹好通訊員工作,還經常到班裏向戰士們學習手榴彈、手雷、自動步槍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連長表揚。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了。經過四天四夜的激戰後,黃繼光所在的營地又奉命反擊右翼的597.9高地。當部隊攻到高地一半時,衝鋒幾次都被敵人的中心火力點壓了下來。指揮員幾次派人去執行爆破任務,但都失敗了。情況十分危急,因為如果天亮前攻不下陣地,一夜的戰果將付諸東流。這時候,黃繼光挺身而出,與連裏的另外兩名通訊員一起請戰。持續了不一會兒,兩名戰友相繼中彈倒下,黃繼光的左臂也被打穿。這時敵人的照明彈將陣地照得如同白晝,交叉火力將前進的道路封鎖得嚴嚴實實。黃繼光毫無懼色,忍著傷痛,在煙霧的掩護下繼續前進。在抵達敵火力點還有八九米處,他用力投出了最後一枚手雷。敵人的機槍頓時啞了,反擊部隊乘機發起衝擊。突然,殘存在地堡中的一挺機槍又噴出火舌,反擊部隊再次受阻。此時的黃繼光身上己無任何武器,但是,為了戰鬥的勝利,他頑強地向敵人火力點爬去。當靠近地堡射孔時,他的一條腿已經被打斷,他忍受著無法想象的疼痛,晃晃悠悠地站起來,張開雙臂,撲向地堡射孔,用胸膛堵住了正在射擊的槍眼。

“衝啊!”戰友們趁機衝上了山頭,很快就占領了高地。當指揮員抱起黃繼光的屍體時,發現他竟是在負傷7處之後,憑著頑強的意誌完成這一壯舉的!

烈火焚燒若等閑——邱少雲

在朝鮮金化以西391高地的一麵石壁上刻著一個中國人的名字,英雄的名字與英雄的山嶺共存不朽,他就是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

1951年,邱少雲參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

1952年10月,為了摧毀敵人防守嚴密的391高地,邱少雲和戰友奉命到離敵人陣地60米的地方執行潛伏任務,以便部隊發起總攻時,能迅速地撲向敵人。然而,從誌願軍陣地到敵391高地,有一道3000米寬的開闊地帶,山坡上沒有隱蔽身體的地形和樹木,僅有一片茅草。他們要在這樣一個地方隱蔽20多個小時而不被敵人發現,難度可想而知。

出發前,部隊首長特地囑咐他們要嚴格遵守潛伏紀律,哪怕有人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標。邱少雲和戰友們都決心堅決完成任務。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潛伏部隊於11日傍晚,步行10多公裏,在半夜時分悄悄地摸到了預定的潛伏地點,他們三四個人一組分散開來,潛伏在蒿草中。每個人偽裝得都很仔細,看不出一點痕跡。到第二天11點左右,敵人盲目發射的一顆燃燒彈落在邱少雲身邊的草地上,飛迸的燃燒液濺到邱少雲的左腿上,眨眼工夫,他的偽裝燒著了,很快形成一團烈火。

其實,他隻要在地上打幾個滾就可以撲滅身上的火苗。但是若這樣做就會被山頂上的敵人發現,潛伏在這裏的戰友們就有被消滅的危險,原定的戰鬥計劃也要落空。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幾百名戰友們的生命安全,邱少雲像一塊巨石臥在那裏,一動也不動。烈火繼續燃燒著,邱少雲忍受著難以想象的痛苦,咬著牙,把兩手深深地插入泥土,然後猛地抬起頭來,用微弱的聲音向身邊的戰友說:“勝利是我們的,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務了,這個任務交給你們去完成吧!”說完,他把被烈火燒著的身體緊緊地貼到地上,一直到犧牲也沒動一下。

黃昏來臨,總攻的時刻到了,解放軍的炮火像狂風暴雨般轟向391高地,戰士們懷著滿腔複仇的怒火,排山倒海般地向敵人衝去。

凱歌聲中,戰友們久久注視著邱少雲犧牲的地方,他們眼前,又浮現出烈火中邱少雲高大的形象。

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

概況

黑山阻擊戰是為遼沈戰役取得全麵勝利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的一次戰役。為緬懷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和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後,當地政府和參戰部隊於1949年修建了“黑山戰役烈士之墓”,並經過多次擴建,於遼沈戰役35周年之際建成了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

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位於遼寧省黑山縣城(黑山鎮)北的一座山崗上,陵園總占地麵積3萬多平方米。2001年,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由紀念館、墓群、紀念塔、花壇等幾部分組成,正門門柱上刻有“功昭日月、氣壯山河”的對聯,園內蒼鬆翠柏,莊嚴肅穆。

紀念館建築麵積300平方米,內容分為黨中央的戰略決策、解放軍的英勇作戰、黑山阻擊戰、遼西圍殲戰、人民的積極支援、烈士的豐功偉績等部分,現保存烈士遺物20多件,圖片200多幅,形象地再現了當年戰爭的壯烈場麵,紀念館前還設立了國防教育專欄。

墓群包括一個公墓和六個單墓,共安葬著751具革命烈士忠骨,其中包括當年指揮黑山阻擊戰的原東野十縱二十八師師長、後任沈陽軍區顧問的賀慶積的遺骨也於1999年7月安葬在這裏。墓群前是一座13.5米高的白色烈士紀念塔和四座白色大理石紀念碑,碑上銘刻著在黑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名錄及對烈士沉重哀思的悼詞。塔上刻有羅榮桓的親筆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多年來,陵園以普及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全民國防教育為己任,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長年向社會免費開放。每年清明節、“五四”、“七一”、“八一”以及全民國防教育日等節日和紀念日,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紛紛組織到此開展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活動。在清明節期間,陵園積極創造條件,為來此祭奠的中小學生提供免費服務。在每年征兵期間,會同縣征兵辦公室組織適齡青年到此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激發參軍報國熱情,並在新兵入伍前在此舉行新兵入伍儀式,激勵他們為國防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黑山阻擊戰

遼沈戰役打響後,蔣介石為鞏固其在錦州、沈陽、營口三角地帶的交通要道,借以保住東北,於1948年10月18日,命廖耀湘兵團速向黑山附近的大虎山、溝幫子前進。同時,令錦西守軍一部固守錦西、葫蘆島,主力馳援錦州,以求南北兩路迅速會合於錦州擊敗東北野戰軍。

10月19日,中央軍委指示東北野戰軍應堅決阻止國民黨入關,在運動中殲滅南下的廖耀湘集團。東北野戰軍根據軍委指示,決定采取“攔住先頭,拖住後尾,夾擊中間”的作戰方針,準備於新立屯、黑山、大虎山地區圍殲廖耀湘兵團。守衛黑山、大虎山的是東野第十縱隊,他們積極加強防禦工事,準備攔頭痛擊。但是他們麵對的敵人有5個軍12個師10多萬人,而且是有大量飛機、坦克和大炮配合的全幅美式機械化部隊,防禦的難度可想而知。

10月23日,國民黨先頭部隊在黑山、大虎山以東與解放軍警戒部隊發生戰鬥。24日清晨,國民黨集中5個師的兵力,在重炮和飛機的掩護下向黑山、大虎山發動了進攻。解放軍進行了頑強的阻擊,在黑山城東的“一○一”高地,與國民黨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人民解放軍戰士舍生忘死晝夜奮戰,多次打退國民黨軍的瘋狂進攻。為防止敵人因進攻受挫而撤退,在戰鬥中,解放軍命左翼的第五、第六縱隊以急行軍南下,切斷了敵人的後路,右路的第八縱隊主力迅速轉入敵人側後方,截斷敵人南逃營口、東返沈陽的退路,進而為全殲廖耀湘兵團做好準備。

廖耀湘兵團遭到解放軍的頑強阻擊,損失慘重,失去了信心,便放棄了沿北寧路南下、收複錦州的計劃,而改向東南,企圖經台安、大連撤退到營口。見退往營口之路已被解放軍切斷,隻得又改變計劃,向沈陽撤退。然而,撤退沈陽之路也被切斷。至26日,廖耀湘所部10萬人陷入絕境。

當解放軍兩翼大軍對敵人完成包圍後,即在黑山以東、半拉門以西、無梁殿以南、朱家窩鋪以北地區,向敵人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戰。為衝出解放軍的合圍,敵人於26日拂曉向第六縱隊進行了瘋狂的反撲,從東西兩麵夾擊,戰鬥異常激烈。解放軍十縱在黑山東麵“一○一”高地打退敵人最後一次進攻後立即轉入了反攻。在胡家鋪搗毀了瘳耀湘兵團司令部,打亂了國民黨軍指揮係統。驚慌失措的敵人四下逃竄,亂作一團。為了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解放軍遂以第二梯隊的第二縱隊一部兵力投入戰鬥,以猛打、猛插、猛追的戰術,痛擊敵人。10月的遼西平原上,到處都響起了追擊的號角聲。國民黨軍遺棄的汽車、大炮、槍支、輜重隨處可見,成群的國民黨士兵見到解放軍戰士紛紛交出武器投降。到28日拂曉,全殲敵軍,活捉了東北“剿匪”副總司令廖耀湘。

黑山阻擊戰不僅決定了遼沈戰役的進程,也是解放東北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次阻擊圍殲戰,共殲敵10萬,其中俘獲敵軍、師級將領28名,使蔣介石在東北的主力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