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膽英雄卜鳳剛

1948年10月10日,國民黨援錦“東進兵團”向塔山全線進行試探性的進攻。第二天,采取中央突破的戰術,猛攻塔山。堅守在前沿陣地的是第4縱隊34團(塔山英雄團)1營1連,卜鳳剛是該連1班的副班長,他們班守在陣地東側的一個突出部。

這天,國民黨軍集中炮火猛轟塔山。頃刻,塔山村房屋被炸得東倒西歪,碗口粗的樹木哢嚓一聲被炸成幾段,解放軍的戰壕、地堡大部被打塌。但是戰士們仍然防守在前沿陣地。國民黨軍打完一陣炮彈之後,用波浪式進攻戰術,一波接著一波向著我軍陣地衝來。國民黨軍的兩個連闖進前沿幾間民房。卜鳳剛撂倒一個敵人就退進院子裏,依托一座房子,向敵人射擊。突然,敵人的炮彈打塌了這座房子,卜鳳剛被炸得暈了過去。待他蘇醒過來,全班隻剩下他和4名戰士了,子彈也隻剩幾發了。敵人還在牆外嚎叫著。卜鳳剛鼓勵大家說:“不要緊,沒有子彈還有槍托、刺刀和石頭!不能讓敵人占領我們的陣地!”阻擊戰打了5天,國民黨軍用盡了各種戰術,仍然在原地打轉轉。到了第6天,敵人突然發起集團衝鋒,集中5個師兵力輪番攻擊塔山一線。解放軍正麵陣地和側麵陣地在炮兵配合下同時開火還擊,打垮了敵人的衝鋒。潰退的敵人被強大火力截斷了去路,集中在飲馬河南岸一個高坎下的開闊地裏。麵對這些喪失了進攻能力的敵人,解放軍立即展開攻心戰。

1連的“瓦敵”小組向敵人喊話:“錦州已經完蛋了,蔣軍弟兄們,不要再給蔣介石賣命啦!”“你們後路已經被切斷了,隻有放下武器,才有活路一條!”可是,喊了幾次都沒有結果。於是,卜鳳剛主動申請到敵陣地去。他身挎8顆手榴彈,跳出戰壕,迎著彈雨,向敵陣地衝去。他衝到靠近敵人的土坎下,大聲喊道:“繳槍吧!不要替蔣介石賣命啦!”一個敵兵扔下武器跑過來,卻被後邊一個頑固軍官擊斃。卜鳳剛見狀,一槍把那個軍官打死了。接著,卜鳳剛躍入敵群,舉起手榴彈高喊:“繳槍不殺,不繳槍我這鐵饅頭就要開花啦!”“瓦敵”小組也趁勢喊起來:“槍是蔣介石的,命是你們自己的,趕快放下武器,解放軍優待俘虜!”一句句喊話,像一顆顆炮彈在敵人心裏炸開了。最終,敵人兩個連的殘部共124人,被英雄卜鳳剛一個人俘虜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卜鳳剛從來不向別人說起他的這段輝煌的經曆。直到他逝世之後,遼沈戰役紀念館才查找到這位英雄的下落。

抗美援朝紀念館

概況

抗美援朝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麵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專題紀念館。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錦江山大街68號,始建於1958年,郭沫若題寫館名。1993年7月27日,即朝鮮停戰協定簽字40周年新館落成並正式開館時,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參加開館儀式並為紀念館剪彩。1997年,抗美援朝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總占地麵積18萬平方米,總建築麵積近12000平方米。該館是由陳列館、全景畫館、紀念塔三大建築主體組成的建築群,融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和現代建築特色於一體。

陳列館的平麵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層建築,建築麵積5800平方米,樓高19.4米,上有5個民族風格的小亭,外牆為灰白花崗岩貼麵。陳列館的中央為序廳,序廳的正麵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浮雕群像為背景,正中是毛澤東和彭德懷的巨型圓雕像,兩側分別是誌願軍戰歌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同誌組建中國人民誌願軍命令。

全景畫館為高28.4米,直徑46米的圓形建築,建築麵積33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全景畫陳列廳,下層為空軍專館和臨時展廳。

紀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紀念塔主體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塔麵用高粱紅花崗岩剁斧石貼麵。塔基群房建築麵積2900平方米,外牆為灰白色花崗岩蘑菇石貼麵。紀念塔正麵是鄧小平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背麵是記載誌願軍英雄業績的塔文。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誌願軍於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進行的正義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即采取武裝幹涉政策。1950年9月15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75000人在朝鮮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陸。此後,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退卻。10月1日,美偽軍越過三八線,隨後侵占平壤,並繼續向中朝邊境的鴨綠江進犯。

從8月27日起,美國飛機多次侵入中國領空進行偵察和轟炸掃射。麵對這種形勢,中共中央根據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代表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分別從安東(今丹東)、長甸河口、輯安等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參戰。從10月25日至12月24日,誌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連續進行了兩次戰役,殲敵5萬餘人,於12月6日收複平壤,並把敵人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1年1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於慰勞中國人民誌願軍朝鮮人民軍並救濟朝鮮難民的通知》。1951年2月16日,全國政協發出電文,號召把抗美援朝運動“進一步地普及和深入到每一農村、每一機關、每一學校、每一工廠、每一商店、每一街道和每一民族聚居的區域。”3月14日,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實際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務使全國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個愛國教育,都能積極參加這個愛國行動”。此後,抗美援朝運動進入了更加普及和深入發展的階段。

1951年7月10日,聯合國軍方麵和中朝方麵在朝鮮開城首次舉行談判。美國在談判桌上進行政治訛詐,要求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軍隊控製的三八線以北地區。之後,朝鮮戰場出現了談談打打的複雜局麵。1952年2月至10月,《人民日報》多次發表社論和聲明,揭露和譴責美軍迫害戰俘的罪行。全國人民也積極掀起了抗議活動,要求全部釋放戰俘。

美國在形勢更加不利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同中朝代表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曆時3年零3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誌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複和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

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經過十多年全國範圍的調查核實,截至2010年10月,共確認183108名中國人民誌願軍官兵在戰爭期間為國捐軀。

鋼鐵精神鑄傳奇——楊連弟

楊連弟,是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戰鬥英雄,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獲得者,同時也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49年,楊連弟的老家天津解放,迎來新生活的楊連弟毅然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為他之前在工廠賣苦力,有一身電工、架子工技術,就被分配到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鐵道兵縱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楊連弟就隨其他鐵道兵一起跨過鴨綠江,加入了抗美援朝戰爭。當楊連弟所在部隊到達朝鮮的時候,正值第三次戰役剛剛打響。前線戰士因為運輸補給不到位,打起仗來很是吃虧。當時補給線上重要的沸流江大橋被敵人炸斷了,上級命令楊連弟所在連隊去幫助修複沸流江大橋。

美軍空軍總在白天巡視,如果發現有誌願軍蹤跡,就會進行瘋狂地掃射和轟炸。誌願軍戰士隻好在夜間不開燈摸黑搶修。這種辦法雖然安全,卻極影響搶修效率。楊連弟觀察了幾日後發現,敵機雖然巡查頻繁,但每輪與每輪之間都有一段時間的空隙。如果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白天搶修,效率一定會大大增加的。

因為這種行為極為冒險,楊連弟在最開始隻與8名戰士試探搶修。誰知他們幾人在白天工作效率果真大大提高,當敵機來襲時,他們迅速分散躲避,一天下來無一人傷亡。楊連弟的方法後來被大家廣泛學習應用。搶修工作就這樣迅速、順利地展開。沒多久,沸流江大橋上就又通起了運輸物資的火車。

因為楊連弟的優秀表現,1951年8月,他被選為誌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代表回國參加國慶觀禮和慶功大會,並在國內各個部隊展開巡回報告,大大鼓舞了國內軍隊的士氣。等一連串的工作做完後已經是1952年3月,已經升任所在連隊副連長的楊連弟馬不停蹄地趕回朝鮮戰場。

當時,楊連弟所在連隊的任務是搶修白岑川大橋。白岑川大橋周圍地勢險要,東麵是高聳峭壁,西麵是波濤洶湧的清川江。敵人自從展開針對運輸線的“絞殺機”行動,這裏就成了他們轟炸的重要目標之一,不管白天黑夜都會有轟炸機進行轟炸掃射,有時還扔下大量定時炸彈。

來到搶救現場,楊連弟感受到了敵人對此地轟炸之猛烈,地上四處是被炸出來的坑,大橋的十個橋墩被炸毀了五個,不過令人振奮的是,在鐵道兵戰士的努力下,雖然損失慘重,但火車依然通行著,從未間斷。

一日,敵人又在夜間派出多架戰鬥機對白岑川大橋進行轟炸,馬上就要通車的大橋被炸毀了多處。楊連弟在搶修過程中受了傷,但為了不延誤通車,天沒亮,他帶傷與戰士們一起開始搶修。眼看大橋馬上就可以修好,這時敵機再次來襲。大家本來準備躲進防空洞,但此時如果戰士們放下手中的工作,一定會趕不上通車時間。楊連弟緊緊抓住立排架的繩子,對大家喊道:“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大家不要鬆手,堅持住!”

戰士們深受楊連弟的感染,沒有一人躲去防空洞,都抓緊立排架的繩子不放。敵機發著尖銳的聲音呼嘯而來,對楊連弟所在連隊進行瘋狂掃射,地上的土石都被炮彈炸得四濺開來。這時,誌願軍戰士已經準備好了高射炮向敵人的飛機發起反擊。敵人見情況不妙連忙逃跑。楊連弟與戰士又立馬恢複工作。到了晚上,火車順利按時通車。

白岑川大橋修好後,楊連弟的連隊又轉戰清川江。1952年5月,敵人對清川江大橋進行連續轟炸,楊連弟所在連隊也同樣進行著連續搶修,他們的努力讓火車始終保持著通車,從未間斷。

5月15日,楊連弟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搶修現場,與戰友們一起進行搶修工作。昨夜,現場剛經過敵人一番轟炸,楊連弟認真檢查工地被毀情況。每個戰士也都像往常一樣忙著手裏的工作,沒有特意去關注他們的副連長。

突然,“轟”的一聲,一個沒有排除的定時炸彈爆炸了。戰士們紛紛望向爆炸的地方,隻見他們的副連長楊連弟被濺起的彈片擊中了頭部,來不及說一句話就這樣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

楊連弟犧牲了,搶修現場再也看不見他忙碌的身影。戰士們將這悲痛和對敵人的憤恨轉化為工作的力量。他們踏著楊連弟的血跡繼續投入到搶修工作中。因為他們知道:那從未間斷的火車的轟隆聲,就是對英雄最好的祭奠。

撫順雷鋒紀念館

概況

撫順雷鋒紀念館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路東段61號,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是世界上唯一為一名普通士兵建造的大型紀念館。1997年雷鋒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占地麵積99900平方米。自1964年建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賓客4000多萬人次,並先後在全國50多個城市舉辦了《雷鋒精神永恒》大型展覽,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1990年10月29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親臨雷鋒紀念館視察,並親題館名。

紀念館由雷鋒紀念碑、雷鋒墓、雷鋒塑像和雷鋒事跡陳列館4組紀念性建築物組成。雷鋒紀念碑豎立在紀念館的主軸線上,全部由花崗岩構築,主體高13.4米,正麵鐫刻著毛澤東手書“向雷鋒同誌學習”7個大字,碑體下部嵌刻一組以雷鋒模範事跡為主題內容的漢白玉浮雕。雷鋒墓由蒼鬆翠柏環繞,1964年至今,雷鋒的遺體靜靜地長眠於占地400平方米的墓區內。墓後有一座灰褐色花崗岩臥碑,正麵刻有“雷鋒同誌之墓”的金色大字,背麵刻著介紹雷鋒生平事跡的碑文。墓前廣場上聳立著高5米的雷鋒全身塑像。

雷鋒事跡陳列館展廳按成長曆程把雷鋒22年的短暫人生真實呈現在世人麵前,有雷鋒蠟像、大型《青山魂》浮雕、複製《雷鋒童年的茅草屋》場景、油畫、多媒體景箱、題詞碑等十一處亮點和400多件文物資料,140多幅照片,生動而翔實地再現了雷鋒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紀念館已成為弘揚雷鋒精神、研究雷鋒事跡的重要陣地。

永遠的雷鋒

雷鋒,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班長。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裏,他的爺爺、爸爸、媽媽、哥哥、弟弟五位親人相繼含恨而死,小雷鋒不滿七歲就成了孤兒。

1949年,雷鋒家鄉解放了。雷鋒得到了黨和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1955年,雷鋒高小畢業,先後在鄉政府當通信員,在縣委當公務員。1957年,他在團山湖農場開拖拉機並加入共青團。在參加根治溈水河的工程中,被評為工地模範。1958年,他來到鞍鋼參加工業建設,三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五次被評為紅旗手,十八次被評為標兵。

1959年12月,征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舍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裏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武部)表明參軍的決心。他身高隻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技術經驗,最後被破例批準入伍。

1960年,雷鋒入伍後,被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當汽車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入伍後表現突出,沈陽軍區《前線報》開辟了“向雷鋒學習”的專欄。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被評為節約標兵,榮獲“模範共青團員”,出席過沈陽部隊共青團代表會議,被譽為“毛主席的好戰士”。

1961年,雷鋒晉升為班長,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

1962年8月15日上午8時,雷鋒與戰友在準備前去洗車時,雷鋒下車指揮倒車,車輪打滑,碰倒了一根晾衣服的木柱,這根木柱打到了雷鋒的右太陽穴上,雷鋒當即昏死過去,經撫順市望花區西郊職工醫院和來自沈陽的醫療專家搶救無效,於12時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僅22歲。

雷鋒的一生,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一生。他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努力實踐,因而具備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由於他熱心輔導少年先鋒隊,1963年3月23日,共青團中央特決定追認他為“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好事做了一火車

有一次,雷鋒出差去安東,參加沈陽部隊工程兵軍事體育訓練隊。

從撫順一上火車,雷鋒看到乘列員忙得不可開交,於是就動手參與了進來: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給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隨身帶的報紙,給不認識字的旅客念報,宣傳黨的政策。一直到沈陽他也沒停下來歇歇。

到沈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他看到檢票口熙熙攘攘圍了一群人,走近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個中年婦女沒有車票,非要上車。

雷鋒見狀,上前拉過那位大嫂說:“你沒有票,怎麼硬要上車呢?”

那大嫂急得滿頭大汗地解釋說:“同誌,我不是沒車票,我是從山東老家到吉林看我丈夫的,不知啥時候,車票和錢都丟了。”

雷鋒覺得這位大嫂說的是實話,於是就說:“別著急,跟我來。”

他領著大嫂到售票處,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車票,塞到她手裏說:“快上車吧,車快開了。”那大嫂說:“同誌,你叫什麼名字,哪個單位的,我好給你把錢寄去。”雷鋒笑道:“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那位大嫂走上車廂還感動得眼淚汪汪的向他招手。

雷鋒從安東回來,又在沈陽轉車。過地下道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拄著棍,背了個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挪著,雷鋒走上前去問道:“大娘,你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