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
概況
1991年,在“九一八”事變60周年之際,中共沈陽市委、沈陽市人民政府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地——沈陽市東郊柳條湖修建了“九一八”事變紀念館,以此銘記曆史,不忘國恥,教育當代,警示後人。1997年,沈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九一八”事變博物館是一座碑館結合建築物,於1997年9月在原紀念館的基礎上開始擴建,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開館。新館總占地麵積31000平方米,建築麵積12600平方米,展覽麵積9180平方米。
主體建築“殘曆碑”呈翻開的殘損台曆造型,高18米,寬30米,建築麵積500多平方米。“殘曆碑”正麵彈痕累累,組成了呻吟呐喊狀的骷髏群,表現了死難同胞對日軍血腥罪行的控訴,揭示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野蠻罪行。“殘曆碑”左麵一頁鐫刻著日軍陰謀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右麵一頁刻著“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的字樣,提醒人們永遠不要忘記那個悲慘的日子。
從“殘曆碑”正麵拱門進入博物館,館內設有包括序廳在內的8個展廳,共10餘個大型場景。博物館內采用燈箱、電動沙盤、人物模擬像等手法以大量的文字資料和曆史圖片、實物等史料,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險惡陰謀,控訴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頌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人民抗擊日寇的英雄業績,突出了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昭示出戰爭必將給人類帶來災難,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永恒主題。
在“殘曆碑”西南20米處,有一個“九一八”事變炸彈碑。它呈炸彈尾翼形,是日本侵略者為炫耀其“赫赫戰功”在鐵路爆破地點豎立的紀念碑。抗戰勝利後,炸彈碑被人民推到,現已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罪證。
“九一八”事變博物館作為日本野蠻侵略的恥辱柱,中華民族勝利的不朽豐碑,會一直矗立在那裏警示世人。
“九一八”事變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迅速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同時日本軍國主義也逐步形成,並漸漸占據統治地位。日本在軍國主義的操縱下,緊鑼密鼓,加強軍備,逐漸加快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擴大在東亞及遠東的勢力。為了達到侵占中國東北,進而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目的,日本先後發動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此不僅取得了在華的許多特權,也確定了其在南滿的侵略勢力。與此同時,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故意挑起事端,煽動民族沙文主義,為發動侵略戰爭大造輿論。
促成日本帝國主義能夠輕易實現侵略計劃的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對日本的侵略實行的不抵抗政策。其實,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就多次挑起事端(如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的野心早已昭然於世。但是蔣介石忙於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和軍閥混戰,更忙於“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因而置民族危機於不顧。他連續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
改變中國曆史的一刻就這樣來到了。
1931年9月18日夜裏10時20分左右,日本獨立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數人,以巡視鐵路為名,來到沈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一段路軌炸毀。隨後日軍在此布置了一個假現場,擺了3具身穿中國士兵服的屍體,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向日本駐朝鮮軍和本國求援,以進一步擴大事態。日本軍隊向中國軍隊的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突然襲擊,攻占沈陽時日軍登上小西門城牆向城內射擊,控製全城,先後占領了張學良官邸、市政府公署、東三省兵工廠。事後,日軍誣陷這是因為中國軍隊挑起事端,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動等等。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被迫撤離沈陽。沈陽城鄉一夜之間全部被日軍占領。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東北人民淪為了日本血腥統治下的亡國奴。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開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對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九一八”同時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恥日,中國人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旅順萬忠墓紀念館
概況
旅順萬忠墓紀念館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九三路,這座莊嚴肅穆的陵園是為紀念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於1994年中日甲午戰爭100周年之際新建的。1997年,旅順萬忠墓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894年11月21日,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的第四個月,瘋狂的日軍侵入旅順市區,對手無寸鐵的旅順百姓進行了四天三夜的血腥屠殺,製造了一起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曆史慘案——旅順大屠殺。被殺害民眾近兩萬人,全城僅存36人。大屠殺過後,日軍為掩人耳目,消除罪證,驅使城郊農民同胞組成扛屍隊,把死難者屍體集中火化,燒了十幾天後,將骨灰埋在白玉山東麓。1896年11月清軍將士為遇難同胞樹碑建墓,命名為“萬忠墓”。後分別在1922年、1948年經過維修,並樹碑,碑陰銘文記述了日軍暴行和重修萬忠墓的經過。
199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一百周年,旅順口區委、區政府為祭奠和告慰百年前的不朽英靈,發動群眾第四次重修萬忠墓,並新建了“萬忠墓紀念館”,於1996年對外開放。當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親筆題寫了館名。
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和資料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製造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的罪惡行徑,時刻提醒著人們牢記曆史,勿忘國恥。
旅順大屠殺
1894年11月21日,日軍攻占“東亞第一堡壘”旅順口後,進行了滅絕人性的4天3夜大屠殺,老弱婦孺無一幸免。短短4天遇害群眾超過2萬人,隻有埋屍的幾十人逃過此劫。昔日祥樂寧靜的小城頓時血流成河。
當時駐守旅順的清軍,總兵力為14700人。日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組織了1500名敢死隊,準備與清軍較量一番。然而旅順並非山地所想象的那樣難以攻取,清軍兵力雖雄厚,但諸軍互不聯絡,均無固守的信心,八位統領不相隸屬,各行其是。
11月17日拂曉,日本第二軍主力出動進犯旅順。日軍兵分三路:一為右翼縱隊,山地中將為主帥,乃木、西寬、長穀川三少將為其下屬;二為左翼縱隊,滿益少佐為指揮;三為騎兵搜索隊,由騎兵一大隊組成,秋山少佐為指揮。18日上午10時,搜索騎兵隊第一大隊長秋山好古率領的前鋒到達土城子。此時埋伏好的3000多名清軍突然出現,把騎兵隊團團圍住。日軍騎兵陷於重圍之中。秋山見勢不妙,隻好下令突圍,向雙台溝方向逃去。有些受傷日兵不能行走,馬又喪失,便舉刀切腹或割頸自刎。此次土城子迎擊戰,日軍死傷55人,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但是其後清軍不敢主動迎擊,光是消極防禦,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11月20日,日軍司令大山岩在李家屯西北的高地上召開各級將校會議,決定21日淩晨2時開始總攻擊。次日,各軍進入預定的陣地。11月21日晨6時40分,日軍逼近各炮台,西寬少將為先鋒,率領第三聯隊首先攻打椅子山最西的炮台。清軍發炮應戰,但由於日軍大炮命中率高,炮台被摧毀。上午8時,第三聯隊的步兵發動衝鋒,一舉攻下椅子山的三個炮台。隨後清軍不戰而退,東岸炮台全部失陷。
至晚上,西岸炮台尚在清軍手中。但是當夜清軍沿西海岸向北撤退,西海岸諸炮台也盡歸日軍所有。這樣,旅順半島20多個炮台,一天內全部被日軍占領,清軍戰死約2000餘人。李鴻章經營旅順16年,耗資數千萬,船塢、炮台、軍儲的實力為北洋軍之首,卻不能守一天。
日軍攻占旅順後,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奸,死難者約2萬人。許多歐洲人留下了親眼目睹的記錄。
英國人艾倫在他的《龍旗翻卷之下》中寫道:
“天黑了,屠殺還在繼續進行著。槍聲、呼喊聲、尖叫聲和呻吟聲,到處回蕩。街道上呈現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臥著肢體殘缺的屍體;有些小胡同,簡直被死屍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裏人。”“日軍用刺刀穿透婦女的胸膛,將不滿兩歲的幼兒串起來,故意地舉向高空,讓人觀看。”
美國《紐約世界》記者克裏曼於11月24日(日軍攻占旅順後第四天)從旅順發回國內的一篇通訊中說:
“我見一人跪在兵前,叩頭求命。兵一手以槍尾刀插入其頭於地,一手以劍斬斷其身首。有一人縮身於角頭,日兵一隊放槍彈碎其身。有一老人跪於街中,日兵斬之,幾成兩段。有一難民在屋脊上,亦被彈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槍尾刀刺插十餘次。”
英國法學家胡蘭德在他的《關於中日戰爭的國際公法》中說:
“當時日本官員的行動,確已越出常軌。他們從戰後第二天起,一連四天,野蠻地屠殺非戰鬥人員和婦女兒童。在這次屠殺中,能夠幸免於難的中國人,全市中隻剩36人。而這36人,完全是為驅使他們掩埋其同胞的屍體而留下的。”
勇猛二匠
麵對日軍慘絕人寰的殺戮,旅順百姓不畏尖刀,不懼死亡,表現得非常英勇,極為頑強。
家住黃金山下的織布匠陳永發,親眼目睹了日寇殺人放火的野蠻罪行,怒火充滿了他胸膛,一心想要殺敵報仇。
一天,陳永發隔窗看到一個日本鬼子正鬼鬼祟祟地向他的房子走來,就知道強盜又要到此行凶來了。他機警地跳下織機,尋了一把斧頭,輕輕地將門打開,躲在機架後麵。不一會兒,那個日本鬼子來到了門口,探著個腦袋,往裏張望,猶豫了一下後,就端著長槍壯著膽子往裏走,不到三步,陳永發突然從機後躍出,一揮手,利斧在半空中劃了一道弧線,順著日寇的腦頂劈下,那日本兵還來不及出聲,就咕咚一聲倒斃在地。
陳永發狠狠地用腳踢了一下死屍,心想,一不做二不休,不如乘機再多殺幾個強盜,也好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他擦幹淨了血跡,尋了一個糞筐,把寒光閃閃的利斧裝進了筐裏,掩著門走了出來。
路上,陳永發看到不遠處有一輛日寇的運輸大車,陳永發見後,喜從心來。他悄悄地尾隨其後,走到卵子溝上坡時,車走不動了。陳永發覺得時機已到,假裝上前推車,一斧便把跟車的日寇劈死。他奪下敵屍的大槍和子彈剛要隱蔽,不料被後麵的運輸隊發現了,一窩蜂似的圍了上來。陳永發毫不畏懼,力戰群敵,先後打倒了四五個敵人,直到最後戰死,英勇犧牲。
南山岡有一名姓苑的鐵匠,有勇有謀,手藝精湛,深得遠近鄉親讚譽。
隨著抗敵鬥爭的發展,苑鐵匠的店鋪更是日益紅火。店鋪內,終日是鐵錘飛舞,火星四濺,刀、槍、斧、鉞紛紛出爐,不知戰場上有多少日寇,死於苑鐵匠打製的鐵器之下。
一天,一隊日寇闖進他的店鋪,苑鐵匠見狀,切齒憤盈,他立馬握緊一把大鐵錘躲在狹窄的堂屋門後,搜查的日兵剛一探頭窺視,他眼明手快,猛一錘就擊碎了日兵的腦殼。其餘日寇見狀直往後退,苑鐵匠舉著大錘追了出去,他掄起大錘衝著日寇揮舞,或用大錘抽出火紅的焦炭向鬼子拋去,使日寇措手不及,抱頭鼠竄。但他終因寡不敵眾而壯烈犧牲。
這樣寧死不屈、通殺日寇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流傳在民間,也會被記載進曆史,教育一代又一代人。
遼沈戰役紀念館
概況
遼沈戰役紀念館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大戰役——遼沈戰役而修建的一座專題性紀念館。1997年,遼沈戰役紀念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988年10月遼沈戰役勝利40周年之際新館落成。開館14年後,2002年底閉館擴建翻新,2004年11月2日勝利竣工並重新開館,目前的館名是葉劍英元帥於1978年10月題寫的。
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烈士陵園內,南部矗立著高16米的遼沈戰役紀念塔,塔高16米,青灰色的大理石碑身像,莊嚴而肅穆。塔身正麵,朱德寫下的“遼沈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塔身東西兩側,是兩組氣勢磅礴的花崗岩浮雕。意蘊生動的浮雕,展示出硝煙彌漫的戰爭風雲和前仆後繼的悲壯場景。塔頂,一座5.7米高,重16噸的解放軍戰士持槍揮手向前的銅像巍然屹立,這個戰士左手持槍,右臂高高舉起,麵對著長天奮力呐喊。這座紀念塔,以建築、造型和浮雕的語言,向我們複述著嚴酷而悲壯戰爭場景。
紀念館基本陳列有序幕廳、戰史館、支前館、烈士館、全景畫館和電教館等。戰史、支前和烈士三個館中展出了大量的圖片、照片和曆史文物。全景畫館中繪製著攻克錦州的激烈戰鬥場麵,配以音響、燈光和戰火硝煙等特技,形象地再現了昔日的激戰情景。電教館裏人們通過觀看實地拍攝的戰爭場麵紀錄片,增強了曆史的真實感。紀念館中的各種陳列和形象展示,全麵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過程特別是遼沈戰役這一重大曆史事件。
紀念館建築主體及承重牆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外牆鑲貼堅固耐久的粗打花崗岩板。序廳寬敞明亮,迎麵北牆上的巨型花崗岩浮雕圖,是以東北地圖為基本圖案的《江山》浮雕圖。浮雕中部,是毛澤東的頭像;左側塑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戰役偉大勝利後入關作戰的情景;右側展示了東北各族人民群眾隨軍支前的場麵。裝飾牆上雕刻著十枚獎章、勳章和紀念章。這些,都是根據當年東北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頒發的證章鐫刻而成。大廳南部大門兩側的巨型圓柱,頂端不是置於廳頂,而是抵於空間。這兩根圓柱稱為“衝天柱”,在建築方麵,為寬敞的大廳起裝飾作用;在寓意方麵,象征著解放軍民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
《攻克錦州》全景畫展館是圓柱形密閉堡壘式的建築體,高28米,直徑42.24米。整個建築結構雄偉堅固,造型莊重,是中國第一座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麵長124.24米,高16.1米,總麵積為1968平方米。這幅巨型油畫懸掛在圓形建築內壁上,首尾精細相接,環繞著2000平方米的大廳展開,把觀眾包圍在距離畫麵13米遠的圓形看台上,可謂天衣無縫。看台的頂部是一個傘形的吊棚,吊棚將畫麵上邊緣巧妙遮住。
觀眾看台與垂直懸掛著的油畫之間,布滿了地麵塑型,這也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麵積達1000平方米。地麵塑型用260根圓鋼管支撐,上麵鋪設角鋼、鋼板和鐵網,再用石膏做成具體的起伏變化的地表形象,一端連著看台,另一端與畫麵相接。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比例逐漸縮小,做得極為逼真。木橋、戰壕、炮兵陣地、高粱地等,同一景物在地麵塑型和畫布上各占一部分,巧妙地連接起來,渾然為一體,看起來難分真假。
藝術家們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運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將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麵,組織在一個環形的畫麵之中,描繪得栩栩如生,並運用繪畫的散點透視的藝術法則,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調,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空間環境,準確地表現了錦州地區深秋季節的色調氣氛,以及特定時間內陽光照射下,處於不同方位中的地麵、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變化。同時,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麵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與地麵塑型上的合理變化的尺寸有機結合,安排得十分妥帖,使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了所創造出來的這個開闊空間形象。
燈光和音響是增強全景畫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布置著318隻日光燈,同時,配合著60隻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鍾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麵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麵的光線極為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眾覺得畫麵上的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全景畫館還采用了現代化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音響合成在一起,當觀眾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同畫麵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軍號聲、喊殺聲、汽車坦克轟鳴聲等,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為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