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烈士陵園
概況
楊靖宇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通化市渾江東岸,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同誌的安葬地和展示東北抗日聯軍光輝業績的大型紀念場館。1997年,楊靖宇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楊靖宇烈士陵園始建於1954年,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陵園保護區占地18萬平方米,園內共有5座建築物,均為古典式琉璃瓦建築。正麵為靈堂和墓室,兩側的4個偏殿是楊靖宇生平業績展廳,甬道中央矗立著楊靖宇的戎裝銅像。陵園的靈堂裏擺放著1958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以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等抗聯戰友送來的花圈,這些花圈已經有50多年的曆史了,因此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文物。靈堂後麵是將軍墓室,陵墓內的民族式棺柩中安放著楊靖宇的遺首和遺骨,甬道兩側的展廳內展出了楊靖宇青少年時期的遺物和他在抗日戰爭艱苦歲月裏的有關文物、文獻、照片共280餘件,全麵展示了楊靖宇光輝的一生。
鐵血將軍——楊靖宇
1905年2月26日,楊靖宇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一個農民家庭裏。他早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從事反帝愛國活動,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1919年,“五四”青年運動席卷全國,年僅14歲的楊靖宇投身於火熱的鬥爭中。1926年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4月領導了震驚中外的豫南農民起義,即“確山暴動”。楊靖宇組織了五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的激戰,占領了縣城,打垮了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了縣長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維持治安委員會。6月,楊靖宇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由於國民黨武漢政府叛變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確山縣地方頑固勢力的武裝反撲,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率部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鬥爭,開辟新的根據地並領導了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織中國共產黨確山縣委員會,並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豫南遊擊隊,楊靖宇任總指揮。這一時期,楊靖宇率部曾與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打退了國民黨反動武裝的進攻和地方頑固勢力的騷擾。這支部隊當時控製了東至馬鄉、南至明港、西至縣城、北至水屯一百多裏的大片地區,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黨中央的指示下,為了開展長期的遊擊戰爭,鞏固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把勝利引向全國,部隊離開平原,奔赴山區,開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秋末冬初,楊靖宇調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間曾三次被捕入獄,均被黨營救獲釋。
1929年,楊靖宇奉中央指示到東北工作,首先到撫順煤礦搞工人運動,被礦上的日本特務逮捕並引渡給東北軍閥。他入獄兩年多,在獄中敵人用了坐老虎凳、灌辣子水、灌煤油、灌馬尿、上大掛等殘酷刑罰,企圖摧殘他的意誌,而他始終堅貞不屈。1931年春天刑滿釋放後,第三天再次被捕入獄,直到“九一八”事變後,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
出獄後,楊靖宇又領導東北地區風起雲湧、烽火連天的抗日救亡運動,進入了他一生為民族、為國家熱血奉獻青春的最偉大最輝煌的人生時期。他代理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重點整合了以吉林盤石地區為中心的抗日遊擊隊,派黨的幹部到遊擊隊開展工作,使其成為共產黨在南滿掌握的最早的武裝,並命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1933年初,楊靖宇親自到這支隻有250人的部隊當政委。為團結各階層,他又把隊伍的名稱改為人民革命軍。他吸取黨在南方建立紅軍的經驗,親手製定了政治工作、參軍和士兵優待、作戰獎勵等條例,使部隊在打擊日偽軍的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於1934年成為擁有4000餘人的人民革命軍第一軍,並親自擔任軍長。同年,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二次大會,楊靖宇缺席,仍被選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這表明黨中央已將他視為東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其他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楊靖宇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隨後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下屬第一、第二軍),在東邊道(如今的吉林東部及遼東)幾十個縣開辟了廣大的遊擊區。他的基本部隊有7000餘人,還領導了10000人左右的統戰關係部隊,成為抗聯中最大的一支主力軍。
1940年2月23日,天空下著鵝毛大雪,經過了生死搏鬥,一位年輕的抗日英雄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倒下了。慘絕人寰的日本兵蜂擁而上,將其拖到吉林省濛江縣一所醫院的手術台上。一個滿臉殺氣的日寇高級軍官,聲嘶力竭地衝著醫生喊道:“立刻解剖!我要看看他肚子裏裝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死者的腹部被打開了,檢查結果表明,他的腸胃裏沒有一粒糧食,隻有一些還沒被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看來,這個人死前已有好幾天沒吃過飯了。在一旁觀看的人偷偷問起死者是誰,一個受了傷的偽軍用顫抖的聲音回答說:“他就是日本人懸賞十萬大洋要活捉的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
楊靖宇將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四平戰役紀念館
概況
四平戰役紀念館初建於1958年。從成立之初的鮮為人知到現在的眾所矚目,在50餘年的曲折發展曆程中,四平戰役紀念館幾易名稱,幾遷館舍,於1987年最後定名為“四平戰役紀念館”。2001年,該館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四平戰役紀念館新館建成。新館坐落於四平市的文化中心區英雄廣場上,交通便利,旅遊線路暢通,人文與自然環境良好。紀念館西側緊鄰一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指揮所舊址,廣場東側有東北民主聯軍英雄銅像、馬仁興烈士雕像,東行300米則是高高聳立的四平烈士紀念塔。這幾處曆史文化景觀與英雄廣場的四平戰役紀念館相互呼應,互為依托,形成了以四平戰役紀念館為核心的四平戰役紅色旅遊核心景區,凸顯著英雄城市——四平的曆史文化特色。
紀念館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建築外形呈弧形,似在熱情環抱八方而來的廣大觀眾。新館建築麵積達5158平方米。外牆上“四平戰役紀念館”七個鎏金大字為在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的彭真同誌於1988年時親筆題寫。
新館內劃分為陳列區、綜合服務區、辦公區。其中陳列區麵積達3000平方米。陳列區內設有半景畫館、戰史陳列廳、臨時展廳、電影廳等。四戰四平曆史陳列共展出圖片、曆史文獻、文物1000多件,結合聲、光、電等多種陳展藝術形式,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讓參觀者感覺身臨60多年前四戰四平那血火交織的曆史情景中。
四平戰役
吉林省四平市位於東北平原中部,鐵路交通四通八達,是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四平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東部和北部是連綿起伏的山地,西部地形平坦開闊,便於大兵團在此迂回作戰,使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1946年至1948年東北三年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同國民黨軍隊為控製四平這一戰略要地,先後四次鏖戰四平,從而演繹出一段聞名中外的四戰四平的曆史。四戰四平中以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作戰時間長、投入兵力多、傷亡數量大、影響範圍廣而著稱於世。
四平保衛戰,又名二戰四平。1946年1月國共雙方《停戰協定》簽訂之後,中共中央決定堅決保衛四平,阻止國民黨軍北進,為東北民主聯軍爭取時間奪取戰略要地,建立北滿根據地,以戰場上的優勢為正在進行的國共有關東北問題的談判贏得主動。但是在東北民主聯軍占領四平的第二天,國民黨軍從沈陽開始向北進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調集14個師旅守備在四平長達百餘裏的防線上,戰況極為激烈。戰事期間,國共正就東北問題進行政治談判,四平的得失,事關各方政治軍事利益得失,因此,四平戰事曾引起國共兩黨高層領導的極度關注。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抗擊著國民黨10個整師的精銳部隊的進攻,使國民黨軍始終未能踏進四平城半步,有力地配合了談判鬥爭。在國民黨軍不斷增援的情況下,民主聯軍於1946年5月18日主動撤離四平。保衛戰曆時一個月,殲敵1.6萬餘人,為東北民主聯軍解放北滿、創建根據地贏得了時間。
四平攻堅戰,又稱三戰四平。1947年春,東北戰局發生變化,民主聯軍由防禦轉入反攻,並決定攻打由國民黨71軍重兵把守的四平市。6月14日展開總攻,戰鬥進行得非常艱難。據當時的香港《華僑日報》報道:“四平街之爭奪愈演愈烈,16日上午共軍以四團兵力衝入市區,當與國軍發生白刃戰。戰況之慘未曾有,為東北曆次戰鬥所僅見。”經過一星期的戰鬥,民主聯軍成功占領了國民黨守軍指揮中樞。但在路東戰鬥中,國民黨軍退守負隅抵抗,同時長春、沈陽方麵又出動十個師來援。民主聯軍雖攻城過半,但因傷亡過大,繼續攻城實為艱難,故於6月30日撤出四平。
四平攻堅戰是場逐屋逐堡逐街逐巷反複爭奪的殘酷戰鬥,整個戰鬥進程異常艱難,戰況之殘酷震驚世人,雙方傷亡約有三萬人。整座城市血光飛濺,火光衝天,屍橫遍地,幾乎所有的建築都毀於炮火。人民軍隊在這次作戰中充分體現了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湧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也積累了寶貴的城市攻堅作戰經驗。
四平四次作戰中,解放軍有攻有守,有進有退,有勝利經驗也有失利教訓,有浴血奮戰的英雄壯舉,也有催人淚下的烈士悲歌。它展示了東北民主聯軍的艱難成長曆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的典型戰例,更是中國現代革命史、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四平烈士陵園
概況
四平烈士陵園位於哈大公路102線四平入口處,城堡式的大門宏偉壯觀,兩頭高大威武的雄獅坐臥在大門兩側,把陵園襯托得既雄偉又莊嚴肅穆。2001年,該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始建於1951年,占地20餘萬平方米,安葬著四戰四平中犧牲的一萬多名烈士。陵園的主軸線正中是一座由四把尖刀組成的四戰四平主體紀念碑,在紀念碑底座上,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委員會委員長彭真提寫的“四平烈士永垂不朽”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紀念碑後麵是無名烈士墓,是國內最大的烈士合葬墓之一。無名墓的墓銘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四平攻堅戰主要指揮者之一的洪學智題寫,無名墓四周是四個呈方隊形的208座有名的烈士墓,無名墓與有名墓呈花盆狀,寓意為陶鑄的著名詩章:“成仁有誌花應碧,殺敵留紅土亦香”。
陵園內還建有四平英烈事跡展覽館。展覽館分兩個展室,分英烈榜、英烈事跡、緬懷先烈三部分內容。“英烈榜”有以抗日名將李紅光為首的10083名烈士的名字及曾參加四戰四平的縱隊司令員方毅等5位領導的題詞;有“遼吉功臣”馬仁興等48位四平戰役的著名烈士照片和生平簡介;還有10080名烈士英名錄。“英烈事跡”展室有“不死的英雄”王西蘭等6位戰鬥英雄的事跡。
抗日英雄李紅光
李紅光,1910年生於朝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受壓迫受奴役的困苦屈辱和顛沛流離的艱難生活,鑄就了李紅光反抗日本侵略、執著追求翻身解放的信念。1925年,李紅光因不堪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隨父母遷至中國吉林省磐石縣。隨後他開始有組織地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接受革命思想,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被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共磐石縣中心縣委成立赤衛隊,李紅光任隊長。這支起初由7名朝鮮族成員組成的赤衛隊,就是南滿地區工農義勇軍的前身,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南滿地區領導抗日的開始。
1932年春,李紅光參加了磐石中心縣委發動的蛤蟆河子大暴動。為了切斷日軍的聯係網,李紅光率眾把吉海鐵路老爺嶺一段的路軌、橋梁、電線拆毀,保證了抗日鬥爭的順利進行和群眾的安全。同年6月,中共磐石中心縣委正式建立磐石工農義勇軍,亦稱南滿工農反日義勇軍,李紅光任隊長。1932年底,南滿工農反日義勇軍發展到300多人,先後粉碎了敵人的4次“圍剿”,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果,李紅光的名字不脛而走。
1933年11月,義勇軍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南滿遊擊隊,楊靖宇親任遊擊隊政委,隊伍分為3個大隊和一個教導隊,李紅光任教導隊政委,他開始跟隨楊靖宇轉戰南北。
1934年春,2000多名日偽軍在軲轆屯包圍了楊靖宇、李紅光率領的獨立師400多名官兵,妄圖一舉消滅獨立師。楊靖宇、李紅光沉著應戰,憑據險要地勢,打退了日軍進攻。之後日軍又在高地周圍發動猛攻,想用消耗戰把抗日軍困死在高地,情況十分危急。為保存有生力量,抗日軍決定戰略轉移,由李紅光率領30多名神槍手,埋伏在前沿陣地,掩護主力部隊突圍,浴血奮戰3天3夜,沒有成功。此時,李紅光想出了一條妙計,他率領40多名戰士喬裝成撤回後方接受新任務的日本守衛隊員,乘日軍不斷增援的混亂之機,在一個黃昏,勝利地通過了日軍封鎖線。隨後,又以“紅軍突圍”的假信號,誘使日軍自相殺戮。抗日軍趁機順利地撤離了包圍圈,向蒙江縣轉移,還繳獲了6輛滿載彈藥、食品的汽車。
1935年4月下旬,楊靖宇命李紅光速去桓仁組建騎兵,以適應平原丘陵地帶的作戰。5月9日,李紅光率200餘人從興京向桓仁進發。在興、桓交界的老爺嶺與200多名日偽軍相遇。李紅光果斷地指揮戰士擺開陣勢,向日軍猛烈開火。日軍憑借武器裝備的優勢,頑強抵抗。李紅光以超人的膽略和指揮才能,冒著彈雨,親臨陣地指揮作戰,打退敵人的多次反撲。在他搜索敵人火力位置時,不幸胸部和腿部連中數彈,倒在血泊中。因傷勢過重,加之醫療條件所限,搶救無效,於5月12日壯烈棲牲,年僅25歲。
李紅光是磐石抗日遊擊隊的創始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的傑出領導人。他雖然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裏,他的名字也永遠銘刻在四平烈士陵園的英烈榜上。
不死英雄王西蘭
王西蘭1924年生於江蘇贛榆。194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調往八路軍主力部隊,先後擔任警衛員、通訊員、通訊班長。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西蘭隨部隊奔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二師第五團一營二連八班長。不久,他又被調任三連三排長。1946年4月,憑借自己的機智與膽量,王西蘭在大窪、金山堡戰鬥中,先用刺刀挑死5個敵人,奪得4挺美式輕機槍,又同戰友配合,繳獲6挺輕機槍、1支衝鋒槍、8支步槍。
1947年6月,王西蘭參加四平攻堅戰,他帶領三排連續攻下國民黨的3個地堡,擴大了南部突破口。戰鬥中,王西蘭被任命為代理連指導員,帶領戰士們頑強地打擊敵人。戰鬥中,在他向敵人突擊時,不慎左腿被炮彈片擊中,他咬牙用手拔出彈片後,簡單包一下就又投入戰鬥。天亮時,他的頭、腿、腳、胳膊多處已負傷。戰鬥間隙,團部授予他一枚“戰鬥英雄”獎章,以獎勵他憑著驚人的戰鬥力,率部連續打退敵人7次反撲,牢牢守住了陣地的英雄事跡。不久,在帶領戰士奪取街頭地堡時,他左手掌心又被打穿,耳朵也被震得聽不見聲音。連長看他頭上包著紗布,左臂、前胸、腿、腳和手的傷口都往外滲血,示意他下去休息一會兒,他卻堅定地表示:“不,剩下我一個人,也不能讓敵人衝到陣地上來!”此時,他的左臂已經抬不起來,就讓戰友幫助壓上子彈,一隻手按著,把衝鋒槍頂在胸前射擊敵人。正當他把第五梭子彈打出去時,突然,一顆炸彈在他身邊爆炸,連腸子都被炸得流了出來。他忍痛慢慢站起來後,叫了一聲,手一揚,倒地犧牲。戰鬥結束後,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二師追認他為模範黨員、“特等戰鬥英雄”,並把他所在的三排命名為“王西蘭英雄排”。
延邊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延邊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延吉市煙集街8號,人民公園北側。陵園建於1992年,占地5萬平方米,建築麵積6165平方米。2001年6月,陵園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榮譽稱號。
園內主要包括牌樓、烈士紀念碑、紀念堂、骨灰堂、烈士墓等紀念性建築,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既莊嚴肅穆,又有著濃鬱的民族特色。
烈士陵園始終以“紀念先烈、教育後人”為宗旨,在加強服務質量上下工夫,采取座談、放映錄像、流動展覽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烈士的英雄事跡和高尚品質,使烈士形象深入人心,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組織活動方麵舉辦了“全州烈士事跡展”,紀念“勿忘九·一八”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革命烈士事跡展”等多次大型展覽,成為延邊地區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延邊革命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作為陵園的主體建築,一直作為參觀重點受到遊客的遊覽。烈士紀念碑由踏步碑徑、花環浮雕、五星碑身、四麵紅旗及碑文題字組成。四級台階構成20米見方的花崗石鋪麵,象征著延邊各族人民對革命烈士的緬懷之情。花環浮雕刻有9朵金達萊花,它象征著延邊是“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9朵金達萊代表了軍隊加上延吉8個縣市,軍民共建邊陲的意義。五星碑身俯視紀念碑主體,紅五星形狀象征著革命烈士永遠閃耀著燦爛的光輝。紀念碑高27.28米,底座高8米,碑身高19.28米,象征延邊各族人民從1928年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新的革命征途。四麵紅旗麵寬16.30米,象征著是延邊16300名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麵紅旗,也展示著延邊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無私奉獻的光榮曆史。紀念碑正麵鐫刻著江澤民同誌於1992年4月4日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的碑文為:
一百多年來,延邊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前仆後繼,英勇鬥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有一萬六千餘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他們的光輝業績和不朽的英名,將永遠銘刻在延邊各族人民的心中。
革命烈士之鄉
延邊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簡稱,位於吉林省東部,是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和東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延邊先後三次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30個自治州中唯一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自治州。2008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為218.7萬人,朝鮮族人口80.6萬人,占總人口的36.8%。
延邊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曾經是抗日戰爭的東滿根據地,解放戰爭的可靠後方,抗美援朝的前沿陣地。在曆次革命戰爭中,有成千上萬的各族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創建了不朽的功勳。著名詩人賀敬之來延邊視察時寫下的“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這一著名詩句(延邊現有523個革命烈士紀念碑),就是延邊革命曆史的真實寫照。
在革命戰爭年代,延邊人民特別是延邊朝鮮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建國初期,延邊朝鮮族人口隻有50多萬,其中革命烈士就有14512名。抗日戰爭時期有3026名烈士,解放戰爭時期有3713名烈士,抗美援朝時期有7773名烈士。
延邊朝鮮族平均每17人中就有1人參軍。父母送兒女、妻子送丈夫上前線的事跡比比皆是,也有三兄弟並肩上前線的感動實例。
在眾多的延邊戰士中,有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趙南起上將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空軍副司令李永泰中將等朝鮮族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