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保臨江”烈士陵園
概況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臨江市貓耳山南坡,鴨綠江北岸,依山傍水,景色宜人。2001年,“四保臨江”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列入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始建於1947年12月,占地3萬多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14.6米,是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紀念碑正麵鐫刻著陳雲題寫的“人民烈士浩氣長存”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陵園內安息著四保臨江戰役中犧牲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師長杜光華、溫士友團長;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著名戰鬥英雄李安仁以及抗日戰爭、四保臨江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共695位。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始終受到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1992年投資50萬元修建了四保臨江戰役紀念館,建築麵積412平方米。1994年以來又相繼投資112萬元,社會各界捐贈12萬元,修建了通往墓區的長青門、石碑樓、涼亭、花牆和108級花崗岩踏步。108級踏步象征著艱苦卓絕的四保臨江戰役曆時108天,四個緩步台象征著四保臨江和四化建設,每個緩步台寬3米,象征著北滿部隊配合南滿部隊“三下江南”,又象征著臨江市“開路、開邊、開源”三開戰略。2000年投資65萬元重新修建了烈士紀念碑。
“四保臨江”戰役
1946年11月2日,國民黨軍隊占領了通化,南滿根據地僅剩下臨江、長白、撫鬆、靖宇4縣,形勢岌岌可危。
12月17日,國民黨糾集了五個師的兵力,一犯臨江。
南滿軍區司令員蕭勁光為了減輕根據地的壓力,命令四縱三個師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分三路殺向敵後。三縱加上四縱第十二師及軍區地方部隊則堅持內線作戰。在曆時19天的一保臨江戰役中,三縱打了大小戰鬥43次,戰勝了優勢之敵,取得了殲敵1700餘名的戰績。
國民黨第一次進犯臨江被打退後,經過短暫喘息,又於1947年1月底,糾集了三個師的兵力向臨江地區發動了第二次進犯。
蕭勁光親臨三縱指揮作戰,一舉殲滅了號稱“常勝軍”的國民黨52軍第195師。在二保臨江戰役中,三縱連續作戰九晝夜,在四縱的阻援配合下,殲滅了大量敵人。
1947年2月15日,國民黨又糾集近四個師的兵力,分左、右、中三路向臨江發動了第三次大規模進犯。三縱在外線部隊四縱的密切配合下,殲敵近萬人,並且收複了柳河、輝南等縣城,擴大了南滿根據地。
1947年三、四月間,大地回春,南滿最艱苦的冬季終於過去了。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趁鬆花江即將解凍、民主聯軍北滿部隊被迫撤回之機,又拚湊了七個師的兵力,四犯臨江。此次國民黨出動兵力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陳雲和蕭勁光號召南滿部隊要不怕犧牲,敢啃硬骨頭,徹底粉碎敵人對南滿根據地的進攻,從根本上扭轉戰爭形勢。並且提出了爭取主動、積極捕捉一切有利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同時決定由三縱司令員曾克林和四縱副司令員韓先楚,擔任前線正副指揮,組織部隊粉碎敵人的大規模進攻。在此次進攻中,國民黨擔當主攻的是裝備精良、氣焰囂張的第89師。於是,蕭勁光決定集中三縱第七、第八師和四縱第十師,首先吃掉該敵,振我士氣,滅敵威風。部署三縱七師以一部迂回敵後,斷敵退路;三縱八師和七師主力以及四縱十師,三麵圍敵並擔任主攻;三縱九師負責阻擊國民黨的增援,保證正麵作戰。4月3日淩晨,解放軍各參戰部隊已全部悄悄占領預定位置,從三麵包圍敵人。6時,解放軍開始發起進攻。震天動地的炮聲此起彼伏,炮彈暴雨般地傾瀉到敵群中,剛剛集合好隊伍正準備出發的國民黨隊伍,立時被打得潰不成軍。戰鬥一直進行到當日下午4時。解放軍以極小傷亡代價,全殲國民黨13軍第89師與第54師第162團。
國民黨軍第89師全軍覆沒,極大地挫傷了敵人的士氣,四犯臨江之敵紛紛倉皇退去。四保臨江取得了勝利,民主聯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部隊的進犯。
血灑臨江——杜光華
“四保臨江”烈士陵園裏安葬著為東北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師長杜光華。
1915年,杜光華出生於四川省閬中市鳳儀鄉杜家崖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生活的困苦和社會的黑暗磨煉了杜光華的革命意誌,1932年,杜光華參加了共產黨在嘉陵江西南麵組織的“升保農民武裝暴動”,隨後他又加入了紅軍主力部隊——紅四方麵軍,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戎馬生涯。
在紅軍隊伍裏,杜光華從一個普通的打旗兵、機搶射手被提拔為紅一團的通訊班長、排長、連長,由一個放牛娃出身的窮孩子,逐漸成長為富有軍事、政治才幹的優秀紅軍指戰員。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杜光華隨所在的115師開赴抗日前線。1937年9月,他隨軍參加了名揚中外的平型關大戰和次年9月20日的山東梁山殲滅戰。在這兩次大的戰鬥中,他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帶領連隊英勇衝殺,曾榮獲模範連長稱號。1939年後,他很快被提任為營長、參謀長、副團長等職。
1944年,杜光華被提任為膠東軍區14團團長。同年11月17日,他奉命開赴郭城一帶打擊與日寇配合進行“報複性掃蕩”的國民黨地方頑固勢力趙保原。下午3時,部隊進至長沙堡高家長沙南山一帶,正準備進擊蘆頭村趙保原部隊時,突然發現日寇大島部隊與偽軍共計1500餘人(其中日軍約一千人),掃蕩後向長沙堡開來。此時,日寇距長沙堡隻有五公裏遠,如果先進攻趙保原部隊,很可能兩麵受敵包圍。在嚴峻的形勢下,杜光華當機立斷,改變了作戰計劃,決定搶占長沙堡附近高地,迎擊日寇。
下午5時,日偽軍進入14團埋伏地帶。1營在正麵首先向敵人發起突然攻擊,各種火器一齊開火,日偽軍頓時亂作一團,牲口、糧食、衣物丟得滿山都是。日寇倉皇應戰,利用武器優勢向1營猛烈射擊。後來日偽軍又組織了幾次衝鋒,均被1營打退。此時,3營亦與撲過來的日寇激戰,打退了日寇三次衝鋒。
就在這時,大批敵軍突然向指揮所附近的五連撲來。杜光華不顧自身的安危,下令五連上前迎敵,將敵軍截住。此時,陣地前已經有50餘名日軍爬了上來,與八路軍戰士們展開白刃戰。日寇已經衝到指揮部跟前來了,杜光華兩眼噴火,帶領團部的指戰員投入到戰鬥中。他身先士卒,端起大蓋槍向日寇猛烈掃射,完全把自身安危拋諸腦後,在他的帶領下,指揮部和五連官兵連續打退敵人四次衝鋒,最後迫使日寇狼狽逃竄。
次日拂曉,遭受嚴重打擊的大島部隊向萊陽方向逃去。杜光華隨即指揮部隊乘勝追擊,狠狠地懲治了逃敵。在長沙堡戰鬥中,杜光華僅以一個團的兵力,把日偽軍1500人打得潰不成軍,擊斃日寇120人,俘敵12人,傷敵數百人,繳獲武器一大批。這是日寇入侵膠東以來遭受的一次最慘重的損失,也是八路軍在反“掃蕩”鬥爭中罕見的大勝仗。
在八年抗戰中,杜光華指揮部隊衝鋒陷陣,參加了許多著名戰鬥。憑借著優秀的軍事才幹和機智頑強的戰鬥作風,他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使敵軍聞風喪膽。
1947年2月15,在三保臨江戰鬥中,擔任東北民主聯軍4縱隊10師師長的杜光華在指揮戰鬥中不幸犧牲,他是四保臨江戰役中我軍犧牲的最高首長。
白山抗日紀念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
那爾轟會師遺址、城牆砬子會議舊址等)
概況
1946年2月,吉林省蒙江縣更名為靖宇縣,英雄戰鬥過的地方成為了白山抗日紀念地,這裏有楊靖宇將軍殉國地、那爾轟會師遺址、城牆砬子會議舊址等多處抗聯遺址遺跡,是當年東北抗日聯軍堅持鬥爭時間最長、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最多、影響最廣的一處紀念地,也是東北抗聯精神文化研究中心。2005年,該紀念地被中宣部列入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楊靖宇將軍殉國地位於靖宇縣縣城西南6公裏,靖白公路沿線的三道崴子。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這裏抒寫了蕩氣回腸的抗日詩篇。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人們把將軍殉國地建設成了園林式的公園,占地麵積150畝,分為前導區、中心區和旅遊區,以牌樓、塑像、正氣亭、台階、拱橋、紀念碑、紀念塔成一條縱軸線,將三個區連在一起。
那爾轟會師遺址位於靖宇縣西南岔鎮光明村於家溝裏。1935年8月底,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率第二團兩個連150人與第一軍第二師部隊在南滿抗日遊擊根據地靖宇縣那爾轟勝利會師,史稱“那爾轟會師”。這次會師,商討了籌備滿洲人民代表大會、籌建滿洲臨時人民革命政府和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等重大事項,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組成和東北南滿省委的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次會師還使隔絕已久的東、南滿遊擊區和根據地連成一片,擴大了抗聯隊伍的活動空間,打通了向東發展的通道。因此,“那爾轟會師”是東北抗日鬥爭史上的一次重大曆史事件和重要轉折點,具有十分深遠的曆史意義。
城牆砬子會議舊址位於靖宇縣花園口鎮新華村城牆砬子。1932年2月21日至26日,楊靖宇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聯合南滿的16支抗日武裝,在白漿河東20裏處城牆砬子召開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成立大會,楊靖宇當選為總指揮。這次會議史稱“城牆砬子會議”。
那爾轟會師
1934年3月,中共東滿特委遵照滿洲省委的指示,召開了特委與遊擊隊負責幹部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第1獨立師,任命朱鎮為師長,王德泰為政委。
獨立師成立後的一年裏,受到過“左”傾錯誤的影響但更正及時,也有很大發展,並通過戰鬥向偽統治薄弱的汪清、寧安、安圖、額穆一帶轉移,開辟了新遊擊區。第1團的人數增長了一倍,第2團和第4團增長50%,而第3團增長一倍半。全師由成立時的640人增至千餘人。
1935年5月30日,中共東滿特委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獨立師師部,根據中共滿洲省委關於正式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的指示發表宣言,宣布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正式成立。第2軍政治部還發表了《告民眾書》、《告各反日部隊書》。軍部下設4個團,一個遊擊大隊,一個直屬警衛連和一個機槍連,軍長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全軍1200餘人,各種槍械980餘支。
隨著2軍的誕生,東滿抗日形勢迅即發生了變化。1、2團於1935年4月向西部敦(化)額(穆)地區挺進。1團在團長安鳳學、政委周樹東率領下,準備與趙尚誌領導的哈東支隊打通聯係,開辟新的遊擊區。途中,他們在哈巴爾嶺顛覆日軍一列火車,甩掉尾追之敵,後又在長圖鐵路南溝至亮兵台之間,接連顛覆敵火車4列,獲大批戰利品,沿途與日偽軍交戰數次,均獲全勝。後因西行受阻,未能與趙尚誌部會師。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八一宣言》號召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提出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主張。《八一宣言》給東北抗日軍民以極大的鼓舞和推動。東北人民革命軍積極聯合和組織隊伍,著手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各抗日遊擊區不斷擴大,並努力打通相互間的聯係。
在《八一宣言》的鼓舞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由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率2團的2、3連150餘人,於8月間組成西征隊,由安圖車廠子遊擊根據地出發,經撫鬆向漾江地區西征,力爭與楊靖宇領導的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取得聯係,將東滿和南滿遊擊區連成一片,實現聯合作戰,建立吉遼兩省邊區根據地;商討籌備東北人民代表大會,建立人民政府和東北反日聯合軍總司令部等重大事宜。
西征隊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8月底到達了第一軍活動的撫鬆、樺甸、濛江三縣交界處,與一軍一師一部勝利會師,西征隊受到一軍和遊擊根據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9月3日,濛江縣那兒轟反日會舉行盛大的軍民聯合歡迎大會。參加歡迎會的軍民達2000餘人。17日,根據地同心鄉民眾自動捐款製作錦旗兩麵,上書“歡迎西征”、“敬祝勝利”八個大字分別贈與二軍西征隊和一軍。18日,東北反日南滿總會通電,熱烈歡迎二軍西征隊。
10月4日,在漾江縣的那兒轟老龍崗西坡黑瞎子望於家溝召開了一、二軍會晤式和軍民聯歡大會。楊靖宇軍長出席了大會。會上,先由李學忠報告了東滿形勢和二軍發展情況。隨後由楊靖宇講話,他指出,東滿、南滿遊擊區連一片後,人民革命軍第一、二、三、四、五、六各軍與各抗日軍將共同組織東北抗日聯軍,集中力量統一領導,更有力地打擊敵人。
聯歡會開得十分熱烈。一、二軍分別演出了文藝節目。一軍戰士演出了楊靖宇親自編寫的歌唱表演,二軍西征隊表演了蘇聯紅軍舞。兩軍戰士還舉行了投彈、打靶軍事比賽和軍事演習。兩軍訂立了為期一年的殺敵競賽條約,主要內容是:1.為全部換成敵人的“三八式”步槍而鬥爭;2.把兩軍完全變成能征戰必取勝的鐵軍;3.互相提供作戰經驗。
一、二軍的會師,打破了日偽軍對東滿抗日遊擊區的分割包圍,實現了兩軍的聯係,為後來的協同作戰,把東滿與南滿兩大遊擊區連成一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城牆砬子的故事
所謂砬子,就是高聳的懸崖峭壁。抬眼望去,城牆砬子綿延150餘米,山脊層巒疊嶂,最高處300餘米。砬壁上的岩石狀如磚形,山體猶如一塊一塊磚瓦堆砌成的古代城牆,直立山間,氣勢恢弘。山下小溪潺潺,猶如古時的護城河一般,守衛著山體。溪邊樹木茂密,簇擁著城牆,使人感到安靜祥和之氣。山峰上幾株盛開的映山紅絢麗奪目,砬子頂上綠樹連綿,猶如守城的士兵,站於山脊之上,不愧為鬆濤林海中的一大景觀。
城牆砬子的故事和抗聯有關。1932年2月,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抗聯一軍的前身)獨立師和其他16支抗日武裝在城牆砬子召開了各部領導人會議,史稱“城牆砬子會議”,會上成立了東北第一個抗日統一戰線組織——“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發布了《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布告》。
這次會議把南滿地區抗日義勇軍等眾多抗日武裝力量都團結在人民革命第一軍獨立師的周圍,把抗日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共產黨的手中。“城牆砬子會議”是共產黨領導東北人民武裝抗日鬥爭進入新高潮的標誌,是東北抗日戰爭向縱深發展的轉折點。城牆砬子也因此成為紅色旅遊的一處著名景點。
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
概況
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又名遼源礦工墓,位於吉林省遼源市市區西北約8公裏處,是東北淪陷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遼源煤礦建立的東城采炭所方家櫃埋葬死難礦工的墓地。2005年該文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軍國主義為擴張侵略,將沾滿鮮血的魔爪伸進了遼源煤礦。為了保證其經濟掠奪和維護其殘酷的殖民統治,他們在礦區內設立了法西斯統治機構,對苦難的礦工在政治上進行殘酷的壓迫,在經濟上進行瘋狂的掠奪。
據資料記載,1932年到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共掠奪煤炭1581.9萬噸,獲得近億元的高額利潤。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國礦工當人看,而是當成“原材料”和火藥、雷管等一並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欄目中,傷亡事故頻頻發生,留下了6個堆滿中國礦工遺骨的“萬人坑”,而礦工墓就是其中最為典型和集中的一處。
死難礦工文物館始建於1963年,2001年至2003年又對其進行了全方位大規模的維修保護建設。原有的七處屍骨陳列館和一處“煉人爐”遺址,已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修複一新,院中心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館內利用現代化的展示手法,以真實詳盡的曆史資料和照片、實物,再現了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中國煤炭資源,殘害中國人民的曆史。
屍骨陳列館
在礦工墓文物館中共有8處屍骨陳列館,保存著反映不同時期的197具死難礦工遺骨。
日本侵略者在遼源煤礦瘋狂掠奪地下寶藏,推行了最野蠻、最殘酷的“人肉開采”政策,將大量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往自己的國土和太平洋戰場。強盜們的掠奪越加瘋狂,礦工們的災難就更為深重。在每年夏末秋初,他們都在山坡上事先挖好一排排的墳溝,每天有兩個專人推著小車,把死難礦工的屍體,從“病號房”、“警備班”拉到這裏扔進墳溝。
第四屍骨展館就是這一悲慘史實的有力見證。第四屍骨展館為礦工墓屍骨陳列館中最大的一處,人們形象得稱其為“排排屍骨”。在墓地的東南坡,僅296平方米的範圍內,竟挖掘出三排死難礦工遺骨,共計179具。屍骨肩靠肩,腿挨腿。經專家鑒定,有30多具是童工的遺骨。此處遺址具有極強的視覺震撼力,令人觸目驚心。
第五屍骨展館為日偽統治時期的“煉人爐”遺址。日本強盜為了掩蓋其殺人如麻的罪惡,於1943年在“方家墳”的西南坡修起了一座麵積約為42平方米的“煉人爐”。這個“煉人爐”並非高大煙囪、磚瓦結構,而是隨著山坡地形挖一趟深溝,橫上鐵道,將死難礦工的屍體和尚未咽氣的活人,橫七豎八地摞起來,架上木柴、煤塊、澆上汽油,點火焚燒。日偽統治時期,“煉人爐”冒出的濃煙終日不息,它究竟吞噬了多少礦工的生命,真是無法計算。但這裏的遺址,雖然經過幾十年的風吹日曬,水土流失,迄今為止仍留有一尺多厚的焦土和骨灰。
第八屍骨陳列館裏展出的是被酷刑折磨至死的礦工的遺骨。從屍骨頭部、胸部、腿部深深的刀痕,就可以看出他們都是慘死在法西斯酷刑下的。日本強盜為了鎮壓礦工的反抗,就實行了“以華治華”的反動政策。他們網羅漢奸走狗,豢養把頭、外勤,秘密派遣特務,長期駐在大櫃、“警備班”,終日裏像鬼魂一樣竄進工房、住宅,跟蹤盯梢,任意逮捕礦工,借以“政治犯”、“思想犯”、“經濟犯”、“國事犯”等莫須有的罪名,抓進“勞務係”、“警備班”、“憲兵隊”,施展舉世罕見的“坐電椅”、“上大掛”、“烤火爐”、“大刀砍”、“灌辣椒水”等酷刑,進行生打活殺、刀砍斧戮。當年不知有多少礦工是被這些酷刑奪去了生命。
牛世清的工票
日偽統治時期遼源煤礦死難礦工文物館就是發現聞名全國的牛世清“一張工票”的地方。這裏原有三具屍骨,在祭掃時工作人員從中間那具屍骨的右胸部發現一個腐爛的膠夾,裏邊用層層蠟紙包著的一張“方家櫃”給工人開支的工票。它雖然在土裏埋了二十多年,但字跡仍很清楚,這張工票的主人叫牛世清。
據老工人回憶:牛世清是天津市某紡織廠失業工人,1941年被鬼子、把頭抓到遼源煤礦“方家櫃”的。由於非人的待遇和沉重的勞動,他在“方家櫃”僅幹了一年零一個月就被大冒頂奪去了生命,懷揣著欠賬的工票被扔進了“萬人坑”。
工票上記載著牛世清1942年11月被逼勞動30天,而創造的勞動價值卻都裝進了日本強盜的魔腹和封建把頭的腰包。據日偽資料記載:當年,每個礦工每天都要被逼生產煤炭1.88噸,每噸售價22.65元,創造價值是1276.46元。就在這筆浸透牛世清血淚,蘊藏牛世清滿腹冤仇的勞動果實中,鬼子就以機械折舊、材料消耗、人工費用等種種借口,剝奪去97.5%,而到牛世清名下的,就隻有2.5%,即所得工資32.34元。就是這少得可憐的微薄工資,他也沒能拿到手,而是被日本強盜以巧立名目的各種扣款中,攤上10項,扣去了27.2元的本月扣金,再加上上月欠款9.38元,共扣去36.58元,本月不但分文未得,反倒欠大櫃4.24元。這就是一個礦工在舊中國辛苦勞動一個月的所得。這張工票從一個側麵真實記錄了當時日本侵略者及漢奸把頭敲骨吸髓地剝削中國礦工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