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吉林市著名旅遊區北山公園西北處的玄天嶺上。陵園由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館三部分組成,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1956年修建革命烈士墓,後陸續有革命烈士、病故的老紅軍和革命軍人被安葬在陵園內。198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革命烈士紀念館,1995年,在省民政廳、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下,革命烈士紀念館曆經8年建設終於落成,並於同年4月對外開放。

園區正中矗立著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副總司令魏拯民的漢白玉雕像,兩側安葬著400多位革命烈士、紅軍、抗日幹部和因公犧牲的革命幹部和軍人。烈士墓碑采用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

多年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始終秉承“褒揚先烈、教育群眾”的工作宗旨進行陵園的建設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紀念館開放以來,共接待受教育群眾100多萬人次,有本市的各界群眾,有省內外的參觀團體和國際友人。每年的清明節和重大節日,社會各界群眾經常在此隆重集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這裏已成為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

革命紀念館

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是東北地區展出抗聯英烈最多、事跡最集中的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園中山上,占地麵積5443平方米,建築麵積1634平方米,沿著66級石階而上,呈現的是民族傳統四合院式琉璃瓦起脊建築的紀念館。紀念館陳列麵積518平方米,共3個展廳,正廳是魏拯民專館。二、三展廳分別為江城英烈展廳和抗聯英烈展廳。

1993年8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來吉林視察時,親筆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10個大字蒼勁有力地赫然鑲嵌在紀念館的門楣之上。左側是江城英烈展廳,陳展了10位在解放吉林、建設吉林以及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事跡。右側是抗聯英烈展廳,陳展了16位出生或犧牲或戰鬥在吉林大地上的抗聯將士的事跡。

紀念館館藏文字400餘萬字,油畫、國畫、畫照等264幅。陳展實物178件,照片、文稿等90餘張,集中展現了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等27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

革命烈士紀念館以魏拯民紀念館為主要展覽,展覽由序廳和魏拯民事跡展兩部分組成。走進紀念館序廳,映入眼簾的是鑲嵌在黑、灰、白三色石材交錯而成的山形、雪狀之中的魏拯民白色半身浮雕像,展示著魏拯民血灑長白山的悲壯場景。雕像的對麵陳展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題詞。

魏拯民事跡展分“求索與成長”、“赴抗日前線”、“轉戰長白山”、“丹心映山紅”四個部分,通過高浮雕塑、影像雕塑、矽橡膠仿真塑像、場景複原、場景模擬、電子演示屏等高科技表現手段詳細展現魏拯民這位抗日民族英雄領導東北抗日聯軍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幕幕曆史畫麵。

其中自然光源大型複原景觀——東北抗聯長白密營是紀念館的一大亮點,占地257平方米,高15米,人物為矽橡膠仿真塑像,現場采用聲、光、電、雪花幻相機和配音等現代科技技術,結合自然植物、密營建築與人物造型融合的藝術形式,再現長白山深處楊靖宇、魏拯民和戰士們當時的戰鬥生活場景,是目前國內利用自然光源建造的最大一處複原景觀。

魏拯民

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6歲的魏拯民隻身徒步500多裏山路赴省城太原應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在這裏他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者傅懋恭(彭真)等同誌。在他們的引導下,魏拯民投身到了救國救民的社會革命中。1927年1月,魏拯民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中的一員。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中國共產黨提出收複失地、堅決抗日的主張,選派了許多優秀幹部到東北地區工作,魏拯民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後擔任哈爾濱市委組織部長、道外區委書記和市委書記等職,在滿洲省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抗日工作。

1935年2月,魏拯民當選為東滿特委書記,5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正式成立,魏拯民擔任政委,他發表了《告各反日部隊書》,號召一切反日部隊、反日團體組成抗日聯合指揮部,互相配合,協同作戰,結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不久,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魏拯民擔任政委,他和軍長王德泰共同領導第二軍向長白山區戰略轉移,在轉移途中,一舉摧毀日軍駐守在安圖、敦化、樺甸三縣交界大蒲柴河鎮的據點,殲敵500多人,為與楊靖宇部隊勝利會師掃清了障礙。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東滿、南滿黨的組織合並為東南滿省委,魏拯民任省委書記兼第一路軍政治部主任。東南滿地區抗日遊擊工作的空前發展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他們除了調集重兵“討伐”外,還采取了“歸大屯”、“保甲連坐”、“三光”政策等法西斯手段,妄圖斷絕人民群眾與抗聯的聯係,黨和軍隊的工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對付敵人的“討伐”,魏拯民指揮部隊在深山老林中修建了許多密營,儲存了糧食給養和槍支彈藥,做好了應變的充分準備;同時利用密營與日軍周旋,尋找機會打擊日軍,取得了撫鬆縣城殲敵百餘人、穆棱截擊日軍列車和小湯河反擊戰、安圖截擊戰等多次大捷。

1938年初,魏拯民與楊靖宇共同主持召開中共東南滿省委和抗聯第一路軍高級幹部聯席會議,會上魏拯民被任命為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為了避開敵人大兵力的“討伐”和解決糧食困難問題,他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在長白山麓,開展遊擊戰爭。

長期惡劣的鬥爭環境使魏拯民積勞成疾,身患嚴重的胃病和心髒病,但他仍頑強地堅持對敵鬥爭,不停地起草文件與黨中央保持聯係。楊靖宇壯烈犧牲後,魏拯民忍住悲痛帶病出征,承擔起了統帥和領導東北抗聯第一路軍和東南滿省委的全部重任。

1940年末,魏拯民病加重,在抱病征戰半年之後,無情的病魔迫使他離開部隊到樺甸縣抗聯密營休養。他不顧病痛的折磨,夜以繼日地寫指示信,總結經驗教訓,經常鼓勵戰友們要堅定革命勝利的信心。

1941年3月8日,因叛徒的告密,100餘敵人突然包圍了樺甸縣四道溝抗聯密營,重病之中的魏拯民率7名抗聯戰士奮起反擊,終因寡不敵眾,全部犧牲,魏拯民犧牲時年僅32歲。慘無人道的日偽軍到密營地扒出了他的遺體,割下了頭顱並進行了焚燒。後來,戰友和當地的老鄉們將他殘留的遺骨埋在了密營旁的一棵鬆樹下。這棵樹仿佛附上了烈士的英魂,至今還生長在密營地。

偽滿皇宮博物院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

概況

偽滿皇宮博物院暨東北淪陷史陳列館位於長春市東北角,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偽滿皇宮以其獨特的曆史背景,濃厚的文化底蘊,多重的教育內涵成為中國近現代殖民文化的典型紀念地和警示性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宣部列入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偽滿皇宮內大小建築數十座,建築風格各異,既有歐洲哥特式建築,又有中日合璧的殿堂,也有中國傳統的帶廊瓦房。其氣勢和威嚴,較之紫禁城不可同日而語,但它卻有其自身的殖民特色。宮廷主體部分即核心保護區占地4.6萬平方米,其餘為附屬部分。主體部分分為東、西兩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

偽滿皇宮是溥儀由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代皇帝到殖民地傀儡皇帝的終結之地,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為了更加凸顯這一功能,2006年9月18日,偽滿皇宮博物院新建成的東北淪陷史陳列館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占地1.06萬平方米,展覽麵積5600平方米,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主要舉辦《勿忘“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實》展覽,該展覽以淪陷篇、殘暴篇、抗爭篇三大板塊構成,分為武力侵占中國東北、炮製傀儡政權、摧殘民族意識、殘酷鎮壓、瘋狂掠奪、移民侵略、以東北為基地繼續侵略擴張、東北人民的抗日戰爭和曆史的反思共九個部分。它站在曆史的高度,深入挖掘了警示性文化內涵,人性化理念貫穿在新穎獨特的藝術設計中。

偽滿皇宮博物院核心區域的展覽與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在展覽內容上遙相呼應,資源互補,強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可惡本質,深刻地記載了中國人民那段最悲慘、最屈辱的曆史。它用鐵一般的事實闡明了這樣的道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成為亡國奴;世界需要和平,人類需要發展。

東北淪陷史

日本軍國主義者覷覦中國之心由來已久,並一直把侵略中國作為既定國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策劃自行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並布置假現場,反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遂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在進攻北大營的同時,日軍緊鑼密鼓地向沈陽進攻。由於東北軍絕大多數部隊執行了蔣介石“絕對不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間,沈陽全麵陷落。

長春是南滿鐵路的北端,是東北地區的重鎮,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19日淩晨4時,日軍向長春發動總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後在吉林省軍參謀長熙洽“毋須抵抗”的命令下含憤撤退。當日22時,長春失陷。

長春淪陷之後,吉林形勢緊張。但在日本人的策動下,掌握吉林軍政大權的熙洽公然投敵賣國。21日下午8時,日寇一彈未發占領吉林。

與此同時,關東軍以進兵吉林為由強烈要求駐朝日軍越境。21日下午1時20分到4時30分,駐朝日軍開始擅自越境,加入到侵略東北的行動中。24日關東軍占領洮南,妄圖占領黑龍江省。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堅決抵抗,但由於力量懸殊,中國軍隊於11月18日撤往海倫。19日,關東軍侵入齊齊哈爾。

在侵占東北的過程中,有兩個地方日軍絕不會放過,錦州和哈爾濱。前者是入關門戶,後者是北滿政治經濟中心、蘇聯勢力的大本營。

12月15日,日本參謀本部便批準關東軍以“討匪”之名進攻錦州。12月17日,又向關東軍頒發了增派第八混成旅團的奉敕命令。21日,日軍對遼西展開全線進攻;右翼占領了法庫、彰武,把重點置於營溝線即營口至溝邦子一線。26日,日軍完成進攻錦州的準備。12月27日,日軍再一次大規模增援關東軍,抽調了第9師團的第三十七混成旅團和第三師團的重型轟炸機中隊。日軍集中兵力,準備與東北軍決戰。12月29日,關東軍第二師團占領盤山;30日,日軍混成第三十九旅團完成了對遼西重鎮打虎山的占領。至此,作為重點的左翼營溝全線已被關東軍占領。日軍集結於大淩河左岸,準備進攻錦州。

在這關鍵時刻,擁有優勢兵力並已做好抗敵準備的中國軍隊卻臨陣脫逃。在1932年1月3日,關東軍第二師團占領錦州,數萬重兵不戰而退,實在令國人為之痛憤。

錦州一陷落,日軍立即調頭北侵哈爾濱。但日軍認為如果以日軍主力進攻,會有國際輿論壓力。因此,1932年初,日軍利用吉林偽軍打著剿匪名義北上進犯哈爾濱。後偽軍因遭到哈爾濱駐紮軍隊的痛擊而潰敗。日本第2師團於1932年1月29日在長春集結,準備親自上陣。在哈爾濱,抗日的馮占海、李杜、丁超部也嚴陣以待。1月31日,日軍開始發動瘋狂進攻,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抗日軍與日軍激戰3天3夜,終因實力相差太大而敗退。1932年2月5日,日軍占領哈爾濱。

至此,日軍在短短的4個多月占領了整個東北三省。國民黨軍遵守著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信條,執行著“絕對不可抵抗”的命令而最終將數千裏大好江山拱手與人,國人無不為之激憤。然而,在這些敗退潰逃的陰影下,東北數千萬同胞仍不屈不撓,用自己的血肉、血汗、血淚,譜寫了一曲短暫但卻能促使國人驚醒的慷慨雄渾的悲歌。

傀儡皇帝——溥儀

溥儀生於1906年,是光緒皇帝之侄,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相隔一天的時間內先後死去,不滿3歲的溥儀繼承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革命巨浪席卷全國。1912年2月12日,清廷被迫宣布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了,從此中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製。而這個被趕出紫禁城的小皇帝,注定了其坎坷一生的命運。

“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在沈陽召開“東北行政委員會”,通過“滿州國”建國方案,決定成立“滿州國”政府,扶植溥儀“執政”,定都長春,改為新京。1932年3月8日,日寇把溥儀從旅順接到長春,當上偽“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正式開始了他在日本帝國主義羽翼蠱惑欺騙下可恥的政治生涯,前後長達14年之久。1934年3月又改稱偽“滿洲帝國”皇帝,改元“康德”。溥儀於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偽“滿洲國”皇帝的身分,先後兩次訪問日本,而偽滿皇宮記錄的正是這段傀儡曆史。

日本關東軍操縱偽滿傀儡政權,奴役中國人民,妄圖吞並中國東北。在這個偽滿皇宮裏,關東軍通過一係列高壓政策,使溥儀這個傀儡政權的所謂“元首”,成了名副其實的“兒皇帝”。溥儀深知複辟清朝的夢想已經無望,他開始自暴自棄、得過且過。但傀儡的日子並不好受,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東軍的監視。

終於,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兩天後,150多萬蘇聯紅軍越過國境線,攻入偽滿洲國。在滅頂之災到來之際,1945年8月17日,溥儀退位準備逃亡日本。

溥儀在逃亡途中被蘇軍俘獲,押到西伯利亞,在集中營裏關押了五年。1950年8月,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戰犯一起被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先後在哈爾濱和撫順兩個戰犯管理所關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普通公民,後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專員,1964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

白城市烈士陵園

概況

白城市烈士陵園是一座開放式、花園式,集教育、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築群,占地6.9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5萬平方米。白城市烈士陵園是白城市唯一一處祭奠革命先烈的公共場所,2009年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安葬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勇犧牲的192位烈士。在這些烈士中,有將軍,有士兵,特別是那些來自蘇北揚子江畔的新四軍三師的烈士們,他們在黃克誠將軍的率領下,從南方來到冰天雪地的東北,為了白城的解放,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事跡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

烈士陵園坐東朝西,大門高13.9米,寬26米,門上寫著“吉鶴靈苑”四個大字。大門的左側是碑文,主要介紹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及1947年建園到現在的整體概況。

走進大門,迎麵的是鶴城英雄紀念碑,碑高21.7米,四周有224根花崗岩圍欄,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象征鶴城人民永遠緬懷革命先烈。在鶴城紀念碑的左右兩側有兩個五星廣場,象征著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協力建設家園。在紀念碑的後方有兩處風景石,上麵分別刻著“德”、“思”二字,寓意深遠。紀念碑的正東方向是革命烈士陳列館,館內陳列著革命先烈的遺物,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江澤民為革命烈士題寫的“名垂青史、光照後人”八個大字熠熠生輝。紀念碑的東北方向為錯落有致的臥式墓群,整個臥式墓群共安葬了147名革命烈士的骨灰,氣勢宏偉,與鶴城英雄紀念碑遙遙相望。

“遼吉功臣”——馬仁興

馬仁興是河北省平鄉縣人,早年參加過北伐戰爭,曾在馮玉祥手下任職,在國民黨軍隊中官至師參謀長。1938年,馬仁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率部起義投入到八路軍隊伍中。四戰四平他參加了三次,在攻堅戰中不幸中彈犧牲,年僅43歲。

1904年8月16日,馬仁興出生於河北省平鄉縣後張範村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少年時代的馬仁興善思寡言,但膽子很大。平時他和小夥伴玩耍,有時玩到天黑,小夥伴不敢回家,他就主動把小夥伴送到家,自己再回家。

馬仁興從小就喜歡讀書,隻要有書看,什麼熱鬧的事情也別想把他從書中拽出來。每逢過年,別的小夥伴都有新衣服穿,可他卻要母親把買新衣服錢省下來給他買書看。因此他讀了許多書,也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1921年,16歲的馬仁興到陝軍第三混成旅當了一名士兵,時值國內軍閥混戰,馬仁興常常為國家的興亡而擔憂,為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又投奔了國民第三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要求抗日之聲鼎沸,蔣介石卻堅持不抵抗政策。對此馬仁興極為不滿,對三民主義產生了動搖。他逐漸意識到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38年馬仁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春在河南林縣率部參加八路軍。從此,他真正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

抗日戰爭勝利後,馬仁興隨部隊來到了東北,在東北兩年時間裏,他馳騁遼吉戰場,屢建戰功。1946年3月四平解放後,為阻止國民黨軍隊北犯,四平市成立了衛戍司令部。馬仁興任衛戍司令,負責四平市區的城防工作。4月,四平保衛戰外線戰鬥和內線戰鬥相繼展開。馬仁興麵對強敵,指揮若定,僅以兩個團的兵力,同敵人的一個軍作戰,英勇抵抗了3個晝夜,因而多次受到中央軍委、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的傳令嘉獎。

1947年4月,擔任東北民主聯軍西洪縱隊獨立一師師長,同年6月,率部參加四平攻堅戰,擔負路西方向突破任務。戰鬥打響後,帶領師指揮所深入前沿,很快攻克陸軍醫院、大白樓、大紅樓等敵人生要據點,進入市內。6月23傍晚,在指揮作戰中被流彈擊中,不幸犧牲。1947年8月22日,中共遼吉省委追認他為“遼吉功臣”,同時,在白城市修建了“馬仁興將軍紀念碑”。

遼寧省

遼寧省的滄桑就是全中國的滄桑:民國時期張作霖割據於此;日寇強盜的鐵蹄從這裏開始踐踏;飽含血淚的萬忠墓、慘案遺址、“萬人坑”、鴨綠江斷橋還在這裏向人們訴說著一件件奇恥大辱;遠離家鄉抗美援朝的烈士們也在這裏書寫著自己的錚錚鐵骨。遼寧,距離曆史是這麼近,又那麼遠。雷鋒曾在這裏做了一火車的好事,鐵西工人也曾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為祖國的工業建設添磚加瓦……無論是屈辱還是榮耀,都一直激勵著遼寧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