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原著
《金瓶梅》第100回:“今我度脫了他去,做了徒弟。常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你那夫主冤愆解釋,亦得超生去了。”
釋義
佛教認為,一個男子出家為僧,其家族及後人都能因其善德而超升極樂世界。意指某人得勢發跡後,與他關係密切的人也隨著沾光受益。
出典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問:‘一子出家,九族解脫,目蓮為什麼母入地獄?’師曰:‘確。’”
例句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1折:“你不是個做官的,天生下這等道貌,是個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錯過了。”明·沈孟柈《濟顛禪師語錄》:“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抑又十餘年前性空長老之言,大人何故頓忘?”明·朱有燉《團圓夢》第4折:“常言道:一子成仙,九族升天。你索帶你父母同上天去也。”明·無名氏《香山記》第30出:“一子升仙,九祖升天。若不升天,諸仙妄言。”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1回:“朕聞《藏經》有雲:一人成佛,九族升天;往生淨土,能超萬劫。”明·無名氏《醋葫蘆》第12回:“古人說: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今一人成佛,豈不彼此受益!”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第30回:“一子升仙,九族登天。汝父母自然脫離苦海,踏上蓮台,隻待玉旨到來,便見分曉,不必多慮。”明·無名氏《三教偶拈·濟顛羅漢淨慈寺顯聖記》:“諺雲: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況且十餘年前性空長老之言,大人何故頓忘。”清·王夢吉《濟公全傳》第149回:“舅舅此言差矣!你豈不知一子得道,九祖升天。”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5回:“皆妄想著一子成佛,九祖升天的話,把好好的兒子都送來給他做徒弟。”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7回:“我說的不是功名麼!你們不知道: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呢!”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白於玉》:“得卿如此,吾何憂!顧念一人得道,拔宅飛升。餘將遠逝,一切付之於卿。”清·秦子忱《續紅樓夢》第29回:“我的兒,難為你誌苦心堅,修成了正果。常言道:一子成佛,九族升天。將來我們也都有好處。”清·陳少海《紅樓複夢》第6回:“一人得道,九世皆仙。今公子、小姐坐長富貴之家,能於脫身方外,其骨格非凡,定皆仙品。”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第9回:“一夫得道,九祖升天。你不在九族內嗎?那時連我爹媽都要見麵哩!”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傳奇》第9回:“她本來信佛甚虔,現在聽了妙善有成道的希望,就存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觀念。”清·無名氏《施公案》第90回:“一人得道,九族升天。劉好善夫妻一世行善,所以感動神佛羅漢下界,是以神人送來金字真經點化他。”清·無名氏《彭公案》第177回:“豈不知一子得誌,九族升天。你若出去領兵做官,上能光宗耀祖,下能庇蔭兒孫,給老太太請來誥封,豈不是子耀孫榮?”
一不做,二不休
原著
《金瓶梅》第5回:“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工夫。罷,罷,罷!一不做,二不休。”《金瓶梅》第25回:“我的仇恨,與他結的有天來大!常言道:一不做,二不休。到跟前再說話,破著一命剮,便把皇帝打。”《金瓶梅》第86回:“如今一不做,二不休,大姐已是嫁出女如同賣出田一般,咱顧不得他這許多。”
釋義
既然已經作出決定,就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表明行為果斷,態度堅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堅守信念、執著追求的經典語辭。
出典
唐·趙元一《奉天錄》卷4:“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