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二畫(1)(3 / 3)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如到官處斷開了,庶杜絕後患。”

釋義

凡人若是沒有長遠的謀劃,就必然會遇到憂慮的事情。表明凡事從長計議,不能隻顧眼前,目光短淺,否則憂患必至。

出典

春秋·孔丘《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例句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唐·張九齡《敕西南蠻大首領蒙歸義書》:“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卿可思之,豈虛語也。”宋·朱熹、呂祖謙《近思錄·政事》:“伊川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宋·程顥、程頤《程氏外書》卷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元·鄭光祖《梅香》第1折:“非是我心多,豈不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早晚樊素敢待來也。”元·高明《琵琶記》第39出:“自古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家當初不仔細,一時間不信我那院子的說話,定要招贅蔡伯喈為婿,指望養老百年。”明·姚茂良《精忠記》第19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自你爹爹去後,杳無音信,不知為何?”明·楊柔勝《玉環記》第22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前日韋姐夫被我背了一場是非,爹爹一時趕出去了。”明·欣欣客《袁文正還魂記》第18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幾日耳熱心跳,不知何事?”明·無名氏《雲台記》第4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料王莽欲貽漢室,將女羅祥進上,平帝納為正宮,實為內應。”明·無名氏《三桂記》第6出:“古人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日裏慮應遠,愁懷且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他兩個賣去他方,老王八回來也隻一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32回:“那五位公子,各使其母求為太子,桓公也一味含糊答應,全沒個處分的道理。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0回:“雖然如此,不可不慎。古人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豈可因其小而忽略?”明·無名氏《開辟演義》第15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朕每自思:自三皇以來,繼之伏羲之世,俱思及民,朕何敢屍位受祿!”明·無名氏《鼓掌絕塵》第74回:“知縣記得書中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清·袁於令《西樓記》第37出:“自古道:債各有主,冤各有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清·李玉《人獸關》第14折:“常言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又道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何道此幾句,隻因我們在施家屋內,得了一主錢財,此事常防後發。”清·方成培《雷峰塔》第18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青兒,為何說此兩句?”清·劉璋《斬鬼傳》第4回:“天下事與其失之事後,不可不慮之事前!聖人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清·陳球《燕山外史》卷4:“良以事不深謀,禍將旋踵;人無遠慮,災必逮身。”

人生麵不熟

原著

《金瓶梅》第59回:“慌怎的,往後日子多如樹葉兒,今日初會,人生麵不熟,再來,等我替你品。”《金瓶梅》第69回:“林氏被文嫂這篇話,說的心中迷留摸亂,情竇已開,便向文嫂兒計較道:‘人生麵不熟,怎好遽然相見?’”《金瓶梅》第78回:“那王三官兒娘,咱每與他沒會過,人生麵不熟,怎麼好請他?隻怕他也不肯來。”《金瓶梅》第79回:“嗔道叫我拿帖兒請他,我還說人生麵不熟,他不肯來,怎知和他有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