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姻緣著線牽
原著
《金瓶梅》第37回:“月娘道:‘也是千裏姻緣著線牽。既是韓夥計這女孩兒好,也是俺們費心一場。’”《金瓶梅》第87回:“常言:先下米先吃飯,千裏姻緣著線牽,休要落在別人手內。”
釋義
舊時認為,人間姻緣由月下老人用紅線拴係,無論遠隔千裏的姻緣,都是由一根紅線牽攏來的。意指男女雙方隻要有緣分,不論相隔多麼遙遠,遲早都會結合在一起。
出典
唐·李複言《續玄怪錄》卷4:“杜陵韋固,少孤,思早娶婦,多歧求婚,必無成而罷。元和二年,將遊清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馬潘昉女見議者。來日先明,期於店西龍興寺門。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固曰:‘然則君又何掌?’曰:‘天下婚牘耳。’……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係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係。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係,終不可綰。君之腳已係於彼矣,他求何益?’”
例句
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2:“曰:‘上座還知麼?’師曰:‘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曰:‘作家詩客。’師曰:‘一條紅線兩人牽。’”明·張四維《雙烈記》第12出:“婚姻男女本由天,豈不聞月下老人之事乎?千裏姻緣著線牽,古來兒大母難專。”明·無名氏《鼓掌絕塵》第26回:“千裏姻緣仗線牽,相思兩地一般天。鸞信那經雲外報,梅花誰向隴頭傳。”明·無名氏《歡喜冤家》第21回:“這露水夫妻,也是前世種的。自古:三世修來同一宿。又曰:千裏姻緣一線牽。”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76回:“朱小姐有救命之恩,而且又有玉蓮花為媒,真是千裏姻緣一線牽定。”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6回:“大約我之升轉河南,無非千裏姻緣一線牽。”清·崔象川《白圭誌》第3回:“蘭笑道:‘千裏姻緣一線牽,何難之有?’”清·呂熊《女仙外史》第3回:“鮑母道:‘極是。一人之見聞有限,千裏姻緣似線牽哩!’”清·俞萬春《蕩寇誌》第87回:“百年伉儷雙珠合,千裏姻緣一線牽。有分教:兩個多情種子,合成千古美談;一對絕世英雄,配就神仙眷屬。”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40回:“這姑娘的姻緣要對著,千裏姻緣如線牽,北也好,南也好,還找不出這個對來!”清·四橋居士《隔簾花影》第44回:“既是此緣,就是天緣了,況與小姐生時一般,正是:千裏紅絲,姻緣已定。”清·無名氏《施公案》第256回:“正譜求凰之曲,欲歌鳴鳳之章。乃千裏姻緣,牽於一線;三生夙約,訂自百年。所望月老多情,早修譜牒。”清·無名氏《鬧花叢》第7回:“千裏姻緣仗線牽,相思兩地一般天。鸞信那經雲引報,梅花詩句隴頭傳。”清·無名氏《三門街》第69回:“你侄女兒也許了文炳,這不是一件奇事麼?古人說得好:千裏紅絲一線牽。這句話實在不可不信。”清·無名氏《風月夢》第1回:“但凡世間男女,未曾配合之時,先用赤繩係定,故千裏姻緣,全憑一線。”民國·夢筆生《金屋夢》第38回:“這姑娘的姻緣要對著,千裏姻緣一線牽,北也好,南也好,還找尋不出這個對來!”
千差萬差,來人不差
原著
《金瓶梅》第69回:“你們千差萬差,來人不差,恒屬大家隻要圖了事。上司差派,不由自己,有了三叔出來,一天大事都了了。”
釋義
無論有什麼差錯,被差遣來辦事的人總沒有過錯,不應當加以責怪。
例句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千差萬差,來人不差。我們清早起,就在杜相公家伺候了半日,留你臉麵,等你轎子回來。”清·無名氏《繪芳錄》第4回:“俗說道:千差萬差,來人不差。至於這件事是非曲直,自有公論,躲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