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原著
《金瓶梅》第18回:“聽了此言,未免各人懷著慚愧歸房,不在話下。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金瓶梅》第30回:“時宣和四年戊申六月廿三日也。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釋義
不能稱心如意的事情,常常會有八九成之多;可以向人說起的事情,往往隻有二三成之少。說明人生總有許多不遂心、不如意的事情,凡事不宜期望過高。八九,十分之八九。二三,十分之二三。
出典
唐·房玄齡等《晉書·羊祜傳》卷34:“祜歎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
例句
宋·方嶽《別子才司令》詩:“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自識荊門子才甫,夢馳鐵馬戰城南。”元·尚仲賢《氣英布》第3折:“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咱英布自謂舉九江四十萬眾投降漢王,必得重用。”元·高文秀《誶範叔》第1折:“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小官須賈,自至齊國,賴得範雎之力,在齊王座間反複辯論,範雎對答如流,辭無凝滯。”元·高明《琵琶記》第35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奴家自嫁蔡伯喈之後,見他常懷憂悶。”明·孟稱舜《嬌紅記》第4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心中之事,怎對飛紅說的嗬!”明·王玉峰《焚香記》第26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天道世情多反複,冤仇恩愛兩相擔。”明·張鳳翼《紅拂記》第16出:“十載心期一黯然,那堪淒愴別江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明·鄭若庸《玉玦記》第29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自從咱喜來俺家中,把家貲蕩盡。”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32:“傍人問其緣故,黃生哽咽不能答一語。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15回:“才子佳人兩下貪,姻緣錯配總難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明·羅懋登《西洋記》第68回:“那曉得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好好的一陣海風,把千百號寶船,齊齊的打攏在山下來了。”清·袁於令《西樓記》第27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自家要與穆素微做夫妻,做下千般計較,費了萬種心機。”清·徐震《賽花鈴》第4回:“不見了小姐所贈之箋,方知被那方蘭竊去,決在老安人麵前搬了是非,所以有此一番風浪。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徐震《珍珠舶》卷4第2回:“謝賓又既以小姐不得再會,又因杜公亮相待之禮日漸疏薄,意不自安,每每浩歎而已。正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張士登《三分夢全傳》第8回:“臨行與夢瑤依依不舍,相訂後期而別。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郭廣瑞《永慶升平前傳》第8回:“雖有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也無處訴委屈,隻可自己肚內傷感。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曹去晶《姑妄言》第3回:“那來訪的人定要選擇才留,這話在他胸中,無人可告。真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無名氏《春秋配》第3回:“秋蓮不敢高聲啼哭,惟有暗暗落淚而已。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無名氏《巫夢緣》第3回:“直至三更,方朦朧睡去。五更初交,又惺惺忪忪醒了。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無名氏《常言道》第4回:“滿腔愧恨無門可告,又隻好含忍。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清·無名氏《玉嬌梨》第19回:“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正你我今日之謂也。”清·無名氏《癡人福》第2回:“娘子求你耐煩些,決不要如此,我去了就來。宜春你也替我勸一勸。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民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86回:“光緒帝總道是委任得人,十有九穩,不意下午五句鍾,榮祿竟乘專車入京。俗語有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不怕官,隻怕管
原著
《金瓶梅》第32回:“自古:不怕官,隻怕管。這回子連幹女兒也有了,到明日灑上些水,扭出汁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