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身上拔一根毛
原著
《金瓶梅》第58回:“恁有錢的姐姐,不賺他些兒是傻子!隻相牛身上拔一根毛兒。”
釋義
從牛身上拔掉一根毫毛。喻指無足輕重,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出典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例句
唐·韓愈《庭楸》詩:“九牛亡一毛,未在多少間。往既無可願,不往自可憐。”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8:“這銀兩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什麼緊,落得將來受用。”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4:“張廩生自道算無遺策,隻費得五百金,钜萬家事,一人獨享,豈不是九牛去得一毛,老大的便宜了,喜之不勝。”清·孫希孟《轟天雷》第6回:“你給羅公子說了,一年開支三四十塊洋錢的薪水,在羅家正是牯牛身上拔根毛,在我就可以敷衍過去了。”清·俞萬春《蕩寇誌》第95回:“不如小弟前去,那廝未必敢加害。即或害了,梁山少了兄弟,九牛之亡一毛,軍師豈可輕動!”清·張南莊《何典》第2回:“老爺起初做腔做勢,當不得我花言巧語說去,他滅弗得情,方才許了論萬銀子,再少也不好說。在令親身上,也不過似牯牛身上拔根毛,無甚大不了的。”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3回:“前兒貴妃娘娘省親回來,我們還親見他帶了幾車金銀回來,所以家裏收拾擺設的水晶宮似的。那日在廟裏還願,花了幾萬銀子,隻算得牛身上拔了一根毛罷咧!”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3回:“他們現任大老爺,一年兩三萬的往腰裏拿,我們麵上,他就是多應酬幾文,也不過水牛身上拔一根毛。”清·李寶嘉《活地獄》第29回:“那邊的家當總在十幾萬,果真成了,三四千銀子也有限,不過是九牛身上拔一根毛,就譬如老大晚死一二年吧。”
見鍾不打,去打鑄鍾
原著
《金瓶梅》第87回:“雖是陳敬濟許下一百兩,上東京去取,不知幾時到來。仰著合著,我見鍾不打,去打鑄鍾?”
釋義
放著現成的鍾不去敲打,卻要等著敲打還待煉銅鑄造的鍾。喻指不用眼前現成的人或物,舍此求彼,舍近求遠。
例句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2折:“見鍾不打,更去煉銅。樂天,樂天,在那裏?”明·朱鼎《玉鏡台記》第4出:“自古道:見鍾不打,又去尋銅。今溫郎青春年少,小姐美貌芳年,天生一對夫妻,老夫人快招他做姐夫,好帶挈梅香哩!”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40:“從古道:有奶便為娘。我們現鍾不打,倒去斂銅?官人若果要做,我也不到那邊去,再走壞這樣閑步了。”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17:“況且撰之又不在此間,現鍾不打,反去煉銅,這是何說?”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4:“那吳秀才淫情勃勃,怎生上門來的買賣,肯放回去。現鍾不打,卻又等鑄?”明·羅懋登《西洋記》第32回:“老爺道:‘現鍾不打,又去煉銅。拿過來剮了他罷!’”清·張南莊《何典》第4回:“現鍾弗打,倒去煉銅!又不是正明交易,到是現消開割的好。”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4回:“姑娘,你現鍾不打,倒去等著借鑼篩。怎的越說越遠,鬧到來生去了?”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7回:“這叫個見鍾不打,反去鑄銅了。我想那批回,是要緊的文書,沒有此物去,見不得本官,不如拿了他的,倒是絕穩的上策。”清·李寶嘉《活地獄》第25回:“好,我現鍾不撞,倒去撞賒的?你倒想得開心。”清·俞敦培《酒令叢鈔》卷2:“一字化為三貫諺語,同字添金即是銅,將同易童便成鍾。俗語說:現鍾不打,倒去煉銅。”清·吳獬《一法通》卷1:“現鍾不打,倒去鑄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我那時娶將來家,與馮金寶做一對兒,落是好受用。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
釋義
安排好計謀要擒捉月中的玉兔,設計成圈套要捉取太陽裏的烏鴉。意指謀慮周詳,定好計謀,以非凡的智謀對付對手。玉兔、金烏,古代傳說,月亮上有玉兔,太陽裏有神烏。漢·張衡《靈憲》:“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像兔形。”
例句
元·鄭光祖《梧桐雨·題情》曲:“我便似日影內捕金烏,月輪中擒玉兔,雲端裏覓黃鶴。心腸枉費,伎倆徒勞。”元·高文秀《襄陽會》第1折:“既是這等,保守此計。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元·柯丹邱《荊釵記》第8出:“隻要有得吃,有得著,這等人家不嫁,倒去嫁窮鬼?好計!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元·無名氏《連環計》第1折:“漢室江山誓共扶,肯容賊子有狂圖?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範受益《尋親記》第3出:“到周羽家去,他是一個懦儒,就把他開手。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許自昌《水滸記》第29出:“隻是日間不好動手,待更深時分,再作區處。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張鳳翼《灌園記》第24出:“火牛衝突即長驅,騎劫安知備不虞。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張鳳翼《紅拂記》第31出:“扮成漁父與樵夫,水陸須當備不虞。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徐元《八義記》第18出:“奏過晉侯,放出此犬,必然撲他,吾計成也。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沈采《千金記》第23出:“征衣休想寄征夫,救我饑寒沒奈何。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明·陸采《南西廂記》第33出:“書寫了,把他封皮粘上,一直見姑娘去。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海底斬金龍。”明·鄭若庸《玉玦記》第10出:“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清·無名氏《巫夢緣》第5回:“劉大拍手道:‘妙,妙,妙!明日尋個會做會寫的快寫起來,大家夜裏分頭貼去。’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清·無名氏《山水情》第12回:“今日此事成功,得中了我計,花遇春下半世不愁無吃著了。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清·無名氏《混元盒》第5回:“安排鐵網擒龍怪,準備窩弓射大蟲。計就月中係玉兔,謀成籌策捉金烏。”清·無名氏《常言道》第10回:“那妒斌見他把金銀錢仍舊藏好,不見與他,他心中懊惱,暗暗打算,早想下一個計兒。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清·無名氏《霞箋記》第6回:“鴇母說:‘此計甚妙,真是人不知,鬼不覺,將他送出門了。’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裏捉金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