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
原著
《金瓶梅》第22回:“被他千王八萬忘王八,罵的李銘拿著衣服往外走不迭。正是:兩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金瓶梅》第26回:“那鉞安得手,一直往前去了。正是:兩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金瓶梅》第52回:“陳敬濟見無人,從洞兒鑽出來,順著鬆牆兒轉過卷棚,一直往外去了。正是:兩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金瓶梅》第83回:“兩個後邊聒噪,敬濟天起來,早往前邊去了。正是:雙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
釋義
又作“兩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雙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獨自闖出事關生死的地方,迅速離開惹是生非的地方。意指擺脫困境,遠離是非之地。
例句
宋·智昭《人天眼目》卷1:“狸奴自牯放毫光,笑他禾山解打鼓。踏開生死路,跳出是非門。”元·施惠《幽閨記》第5出:“我若殺了那廝,怎全得我老相公的忠義?無計可奈,隻得逃難他方,再作計處。雙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明·邵璨《香囊記》第29出:“巴不能得天明上路尋問,那裏去管閑事。正是:雙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明·陸采《懷香記》第18出:“官人來了,怎麼好?躲在戲房裏去罷。劈開生死路,跳出是非門。”明·姚茂良《精忠記》第26出:“權奸誤國陷忠臣,今日淒涼不可聞。雙手劈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明·朱鼎《玉鏡台記》第36出:“如今也顧不得主公了,各自逃生罷。雙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明·沈璟《義俠記》第30出:“半生心跡向誰論,先要分明怨與恩。雙手劈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明·無名氏《弁而釵·情奇記》第3回:“摘凡打聽得此信,雇了牲口,抱著小主,買些果子,徑往西北上走。正是:雙手撥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清·袁於令《西樓記》第24出:“不如乘此匆忙之際,解維而返,省得也在渾水中。正是:雙手撥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清·梅癡生《玉燕姻緣全傳》第29回:“張寅隨後出來,將門兒帶上。他們三人是:雙手擘開生死路,將身跳出是非門。”清·張南莊《何典》第6回:“那細娘隻得跟了活死人,走出廟門。正是:雙手掰開生死路,兩人跑出是非門。”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回:“聽那譙樓已敲五鼓,即忙舉步,奔走如飛,竟望關西去了。正是:兩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清·無名氏《常言道》第14回:“身居安宅,出入禮門,高枕無憂,優遊自在。正是:雙手擘開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門。”清·無名氏《五美緣》第11回:“婦人將頭點了幾點,有憐緊三步出了他家門。正是:雙手擘開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門。”清·無名氏《離合劍蓮子瓶》第27回:“單講崔言回頭一看道:‘好一座出生入死的衙門。’急而走,正是:雙手擘開生死路,反身跳出是非門。”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原著
《金瓶梅》第48回:“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裏去。”
釋義
敵人來了就派軍兵抵擋,洪水來了就用泥土堵塞。意指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慌不忙,沉著應對。這是中國古代軍事行動中表現智慧謀略的經典語辭。
例句
元·高文秀《澠池會》楔子:“大王,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裏領兵與他交鋒。”元·鄭廷玉《楚昭公》第1折:“哥哥,豈不聞古雲:軍來將敵,水來土堰。”元·無名氏《千裏獨行》楔子:“哥哥,不妨事,道不的個軍至將敵,水來土堰。者麼他那曹操領多少將來,您兄弟我和他相持廝殺去。”明·孟稱舜《嬌紅記》第11出:“自古道,水來土掩,賊至兵迎。萬裏長驅,淨掃膻腥。”明·範希哲《偷甲記》第10出:“自古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官兵雖然勇猛,我山中好漢,也不差池。何不多差幾員能征慣戰的人,與他拚個你死我活?”明·無名氏《投唐記》楔子:“可不道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喚程咬金來,咱們共同定計,與他交戰,有何不可也!”明·無名氏《雲台門》第1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明·雲中道人《平鬼傳》第11回:“古人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若不來便罷,他若來時,我去擋他,難道說我們就怕了他不成!”明·周楫《西湖二集》卷31:“如今悔之無及,從來道水來土壓,兵至將迎。且商議抵敵之計。”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5回:“公子州籲進曰:‘水來土掩,兵至將迎,又何疑焉?’”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7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百姓們把銀子收得去了,依舊又不替我們弭縫,不過說起初原是私派,見後來事犯,才把銀子散與我們。”明·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2:“兵來將對,水來土掩。願明公假吾輕騎五千,管教他片甲不回。”明·餘象鬥《南遊記》第1則:“自古有雲:兵來將對,水來土掩。孩兒今番點兵出迎,定要擒了這賊,與父報仇!”清·吳璿《飛龍全傳》第56回:“主上且勿驚慌,自古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清·呂熊《女仙外史》第51回:“水來土掩,將至兵迎。大家一槍一刀,或勝或敗,也得個爽快!”清·張南莊《何典》第9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怕他則甚?”清·張春帆《宦海》第11回:“老帥的鈞見自然慎重,但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清·陳忱《水滸後傳》第12回:“水來土掩,兵來將迎。有金鼇島做了基業,城池堅固,有三千勝兵,弟兄協力,怕他怎的!”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貨財》:“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清·無名氏《精神降鬼傳》第5回:“常言講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咱須有個計較。”清·無名氏《繪芳錄》第10回:“俗雲:兵來將擋,水來土壓。他說我家窩屯引誘,有何實據?”清·無名氏《俠義奇女傳》第38回:“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山人久煉仙山,豈及不得這丫頭不成?”清·無名氏《後宋慈雲走國全傳》第11回:“不許高聲,猶恐驚動王氏嫂嫂不安。自古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有何驚懼?”清·無名氏《帶印奇冤郭公傳》第29回:“兵來將打,水來土掩。事已至此,難道束手被擒不成麼?”清·無名氏《三春夢》第20回:“啟主公得知,自古道:兵來將擋,水到土掩。何足懼哉!”清·無名氏《快心編》第11回:“自古雲:兵來將迎,水來土掩。有何商議?”清·無名氏《施公案》第395回:“自古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此一定不易之理。”清·無名氏《說唐演義全傳》第16回:“自古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人馬雖多,有何懼哉!”清·無名氏《說唐演義全傳》第27回:“自古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趁楊林未到,臣等保主公出南門麵會尚師徒,待臣用一席話,說退尚師徒。”清·無名氏《說唐演義全傳》第60回:“自古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臣兒不才,願統大兵前往,務必生擒劉黑闥,如若不勝,甘受其罪。”民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58回:“大哥何膽怯至此?難道不聞火來水淹、將來兵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