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明·方汝浩《禪真後史》第10回:“吃黑飯,護黑主!你既講婆婆勢利,牽枝帶梗講著我,緣何巧兒不要過話?”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57回:“皆因他來住了一二年,誰沒個穿青衣、報黑主的意思?眼見的金姐將財物抵盜與溫大哥,他就由不得替你們著急。”清·無名氏《林蘭香》第38回:“除了綠姑娘穿青衣,抱黑柱,那是不得不然,其餘別人幫虎吃食的雖多,吃王莽的飯,幹劉秀的事,卻亦不少。”清·無名氏《風月夢》第20回:“罷了,罷了!不要你說這些假道學的話了。自古道:穿青的,護黑漢。”清·無名氏《巫山豔史》第12回:“家人各自領命,自古道:吃黑飯,抱黑柱。那個再敢招搖?”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原著
《金瓶梅》第79回:“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看他不濟,隻怕你有緣,吃了他的藥兒好了是的。”
釋義
藥物隻能醫治那些可以挽救的患者,佛祖隻能接引那些與佛有緣的人。意指隻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句
元·施惠《幽閨記》第25出:“小姐可勸官人且寧耐,老夫去去再來看。正是藥醫不死病,果然佛度有緣人。”元·高明《琵琶記》第22出:“病裏莫生嗔,寬心保病身。藥醫不死病,佛化有緣人。”明·陸采《南西廂記》第7出:“準定了。正是: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王玉峰《焚香記》第31出:“抵事好驚心,時間命險傾。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單本《蕉帕記》第5出:“一病感慈親,尋醫受苦辛。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0:“常言道: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且不要拘泥古法,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28回:“那些有病吃藥的,果如真君所說,有吃下即好的,有吃了沒賬的,果然是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無名氏《檮杌閑評》第37回:“忠賢忙叫出告示招醫。正是藥醫不死病,果然佛度有緣人。”清·袁於令《西樓記》第18出:“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小子被於老先生請醫公子,來到任所調治。”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1回:“如玉守在了旁邊,惟有長歎而已。正是: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清·無名氏《常言道》第12回:“錢士命聽說大驚,如夢初醒,定睛細看,那人忽然不見。正是: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清·無名氏《跨天虹》卷3:“琴司次日即同店主人到了那家,立了文契,便交銀子,回到店中請醫服藥。正是: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原著
《金瓶梅》第90回:“裏邊雪姑娘昨日已央及達知我了,你兩個舊情不斷,托俺們兩口兒如此這般周全你。你休推睡裏夢裏,要問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釋義
要打聽山下的道路怎麼走,應當去問那些經過山下的人。意指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應當請教親身經曆者。
例句
宋·克勤《碧岩錄》卷4:“此語皆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談,殺人刀,活人劍,兩個三個,要知山下路,須是去來人。”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4折:“他和那野草閑花作近鄰。要知山下路,須問往來人。”元·柯丹邱《荊釵記》第24出:“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我當時若守得定時,為何又嫁你老子?”明·單本《蕉帕記》第16出:“小姐,你要知山下路,須問我過來人。今夜那人有多少家數哩?”明·沈采《千金記》第12出:“嗄,要知山下路,但問過來人。”明·吳德修《偷桃記》第7出:“惟有相思苦,相思病染身。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明·鄭若庸《玉玦記》第13出:“與子意相親,精誠格鬼神。要知山下路,試問過來人。”明·徐霖《繡襦記》第13出:“覓利機關巧,青樓太不仁。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明·張鳳翼《紅拂記》第14出:“去住寧無意,淹留強自親。要知山下路,且看過來人。”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要知山下事,請問過來人。這事我也曾經來。”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0回:“兄臨上京的時節,我還到貴莊與兄送行,還有許多死手都傳授給兄。正是: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明·羅懋登《西洋記》第9回:“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天師,你好差意了,你又不曾到西洋去走過,怎麼曉得西洋的道路是這等樣兒難上難?”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1回:“常言道:要知山下路,須問去來人。你上前問他一聲,何如?”明·無名氏《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卷4:“子我自得夫子喚省一番,於此道愈加精進,有詩為證: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翁。”明·無名氏《續西遊記》第32回:“你這癡子,是從不曾走過這路的,也不問個頭向來!俗語說的:要知山下路,便問去來人。莫要前去,要甚要緊?”清·李漁《奈何天》第14出:“舊客迎新客,新親訪舊親;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清·李漁《無聲戲》第7回:“從此以後,刻了一篇《戒嫖文》,逢人就送,不但自己不嫖,看見別人迷戀青樓,就下苦口極諫。這叫做: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清·鄒必顯《飛跎全傳》第6回:“跎子問道:‘此處可就是愁山?’那人道:‘正是。足下要好好的走,不可兒戲!’正是:要知山下路,且問過來人。”清·王有光《吳下諺聯》卷3:“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山下路,多曲折,不曾過,終冒率。”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卷2:“至於欲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山河容易改,稟性最難移。雖係現成話,常引以為口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