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十畫(4)(2 / 3)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原著

《金瓶梅》第81回:“那胡秀道:‘保叔,你老人家休管他。我吃什麼酒來,我和他做一做。’被來保推他往屋裏挺覺去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釋義

美酒並不能使人陶醉,而是飲者自己陶醉美酒;鮮花並不能使人迷惑,而是賞花人自己迷戀鮮花。意指沉迷於酒色的根本原因在於人,而不在於酒色。外界誘惑是次要因素,關鍵在於個人自我控製能力。

例句

明·馮夢龍《萬事足》第15折:“我且回去,過幾日又來討信。唉,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明·梅孝己《灑雪堂》第14折:“唉,酒不醉人人自醉。相公還是色不迷人人自迷。”明·謝讜《四喜記》第6出:“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宋子京貪戀青霞,頓忘學業,早間請我花前同酌。”明·沈鯨《雙珠記》第10出:“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心上若有酒色病,一生作事欠便宜。”明·欣欣客《袁文正還魂記》第12出:“昨日遇嬌媚,教人如醉如癡。若還此事中吾機,管取諧連理。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24:“又造百花樓一座,與玉堂春做臥房。隨其科派,件件許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25:“爭奈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才有歡愛之事,便有迷戀之人;才有迷戀之人,便有坑陷之局。”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明·無名氏《別有香》第15回:“遂拉他同坐,女亦不拒。俗語雲: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明·無名氏《弁而釵·情俠記》第3回:“張生欣然不辭,遂留寢於鍾子書房內。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清·袁於令《西樓記》第36出:“自古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吾兒於鵑,往京會試,中了榜頭,到不在京中,聞得他日夜在寓中啼哭,倒往下路去尋穆素徽了。”清·方成培《雷峰塔》第22出:“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我昨日一見白娘子之後,害得我神思恍惚,意亂心迷。有心圖他上手,卻恨無計可施。”清·孫家振《海上繁華夢》第1回:“從來俗語說得好: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可知酒、色二字,雖是誤人,實是人自己誤的。”清·無名氏《常言道》第8回:“錢士命熟視良久,不禁愛花掩要他,不由自主,如醉如癡,把他的意見好像一時就要動手才好。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清·無名氏《爭春園》第9回:“自古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兄雖是這等說,隻恐見了那妖嬈婦女,就不是這等說了。”清·無名氏《狐狸緣》第1回:“卻說周公子看罷狐妖,不覺心猿動轉,便生憐愛之情。這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5回:“千歲聽說大驚,陳琳叮嚀別去。古人雲: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君君自迷。”清·無名氏《株林野史》第14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試看欒書遙望日,世間那個不如伊。”清·無名氏《粉妝樓全傳》第30回:“侯登大喜道:‘拜托大力就是了。’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清·無名氏《快心編》第19回:“諺雲:酒不醉人,色不迷人,由人自為迷醉耳。斯言誠是也,於色何咎焉?”民國·蔡東藩《慈禧太後演義》第4回:“誰知她梨頰嬌姿,越形嫵媚,紅中帶白,白裏含紅,又經那兩鬢烏雲籠住春色,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弄得鹹豐帝越看越愛,好一歇,沒有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