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十一畫(3)(1 / 2)

清平世界,朗朗乾坤

原著

《金瓶梅》第84回:“月娘嚇的慌做一團,高聲大叫:‘清平世界,朗朗乾坤,沒事把良人妻室,強霸攔在此做甚!’”

釋義

意指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居、秩序良好、太平無事。

出典

漢·班固《兩都賦序》:“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

例句

元·關漢卿《魯齋郎》楔子:“清平世界,浪蕩乾坤,拐了我渾家去了,更待幹罷!”元·馬致遠《嶽陽樓》第4折:“兀那道人,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敢殺人!”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1折:“好嗬,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麼當街裏打人?”清·張士登《三分夢全傳》第6回:“太平世界,蕩蕩乾坤,藍廷那廝敢如此胡為,我就到上司衙門去告他,怕他怎的!”清·吳沃堯《糊塗世界》第8回:“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難道竟沒有王法的麼?”清·無名氏《小五義》第116回:“你們這是哪裏來的一夥人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白晝入人家的宅舍,難道說反了不成!”清·無名氏《施公案》第319回:“花花世界,朗朗乾坤,難道沒有王法,敢在府城腳下,搶劫良家女子麼?”

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原著

《金瓶梅》第12回:“見金蓮罵他家千淫婦、萬淫婦,暗暗懷恨在心。從此二人結仇,不在話下。正是: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金瓶梅》第76回:“常言:甜言美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你兩個已是見過話,隻顧使性兒到幾時。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

釋義

甜美的話語使人在寒冷的冬天裏也會感到溫暖,傷害的惡語讓人在炎熱的夏天裏聽了也會感到寒心。三冬,古人將冬天分為孟冬、仲冬、季冬。

例句

元·董君瑞《哨遍·硬謁》曲:“豈不知甜言與我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元·王實甫《西廂記》第3本第2折:“他人行別樣的親,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鴻案。別人行甜言美語三冬暖,我跟前惡語傷人六月寒。”元·鄭廷玉《楚昭公》第1折:“哎,抵多少惡語傷人六月寒。”明·李日華《南西廂記》第23出:“別人行甜言美語三冬暖,俺跟前惡語傷人九夏寒。”明·楊爾曾《韓湘子全傳》第16回:“這賊道明明欺侮下官,做出這般不吉利的模樣,可恨!可惱!這正是:甜言送客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清·梅癡生《玉燕姻緣全傳》第20回:“你小小年紀,出口傷人。獨不聞甜言美語三冬暖,一語傷人六月寒。”

眼望旌節至,專等好消息

原著

《金瓶梅》第4回:“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不要教老身棺材出了,討挽歌郎錢。”

釋義

意指成功在望,隻等待傳來勝利喜訊。旌節,皇帝賜給節度使的儀仗。據元·脫脫等《宋史·輿服誌二》卷150載:“旌節,唐天寶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製軍事。”唐朝末年,西北藩鎮勢力強盛,大多數節度使雖由軍中自行推立,仍希望朝廷賜與旌節,表示正式承認。

例句

元·關漢卿《望江亭》第2折:“據著夫人機謀見識,休說一個楊衙內,便是十個楊衙內,也出不得我夫人之手。正是: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元·張國賓《合汗衫》第3折:“孩兒去了也。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元·王實甫《西廂記》第2本楔子:“老夫人、長老都放心,此書到日,必有佳音。咱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元·鄭廷玉《金鳳釵》楔子:“秀才去了也。我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元·鄭光祖《王粲登樓》楔子:“孩兒去了也,我掩上這門兒。正是: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元·範康《竹葉舟》第3折:“婆婆,你且關上門者。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元·施惠《幽閨記》第10出:“此乃朝廷大事,即日就望回音,作急起程罷。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元·高明《琵琶記》第25出:“終朝長相憶,尋便寄書人。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1折:“老漢無甚事,回我那家中去也。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元·無名氏《張協狀元》第20出:“去時奴又長思憶,欲寄音書山路僻。我們眼望捷旌旗,大家耳聽好消息。”明·姚茂良《精忠記》第15出:“吉凶猶未測,母親休痛憶。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陸采《明珠記》第25出:“恁的官人請出去,小人自有分曉。眼望旌旗捷,耳聽好消息。”明·陸采《懷香記》第14出:“要成轉日功,須用回天力。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徐元《八義記》第27出:“不是今朝是明日,我們望你說端的。正是眼望旌捷旗,果然耳聽好消息。”明·朱鼎《玉鏡台記》第27出:“拜詔旋征車,揮戈除反側。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張鳳翼《灌園記》第29出:“喜鵲噪簷前,蛛絲懸四壁。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張鳳翼《紅拂記》第19出:“你且住在此,我與你打個消息來回你。眼望旌旗捷,耳聽好消息。”明·汪廷訥《天書記》第7出:“大小嘍囉,都屬袁將軍指揬。我自巡山去。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張四維《雙烈記》第3出:“丫頭不要胡說,王四娘家梳籠他小七姐,我去吃筵席,你小心在意。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葉憲祖《鸞鎞記》第26出:“下官不得奉陪。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李日華《南西廂記》第21出:“管教諧比翼,全仗紅娘力。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明·沈采《千金記》第25出:“老丞相隻在此少待,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吳炳《綠牡丹》第18出:“如此甚好。做文章的說,叫俺相公憑他盤問,隻要認定自家做的。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明·湯顯祖《邯鄲記》第15出:“賢豪在敵國,反間為上策。目睹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明·顧大典《青衫記》第11出:“聞得聖意將下,不免在此伺候。正是:眼望旌捷旗,耳聽消息。”明·徐複祚《投梭記》第7出:“王導待罪闕門,不敢朝見,專在此等候回音。正是: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單本《蕉帕記》第31出:“這叫做眼望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我們快去,我們快去!”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卓員外住下,待司馬長卿音信。正是:眼觀旌節旗,耳聽好消息。”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陳巡檢見長老如此說,心中喜歡,且在寺中歇下。正是:端的眼望旌節旗,分明耳聽好消息。”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1:“陳大郎心中暗喜,也收拾銀兩,別了管典的,自回下處。正是: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2:“眼盼捷旌旗,耳聽好消息。若得遂心懷,願彼觀音力。”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3回:“智姐知他中計,也便辭了白姑子回去,隻是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明·羅懋登《西洋記》第35回:“金天雷得了全勝,一任他去,勒馬而回。正是:眼觀旌旗捷,耳聽好消息。”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眼望旌節至,專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討挽歌郎錢。”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0回:“拜辭了高太尉,自回山寨。正是:眼觀旌節至,耳聽好消息。”清·洪升《長生殿》第3出:“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11:“文世高點首道:‘自然,曉得。’便回下處。正是: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清·劉璋《斬鬼傳》第4回:“再說那急賴鬼與不通鬼,正在那裏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清·俞達《青樓夢》第23回:“又叮囑拜林察言觀色,見機而行,早些回來,與我細說。正所謂:眼望旌旗報,耳聽好消息。”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5回:“上皇大喜。正是:且喜耳聞好消息,會須眼看捷旌旗。”清·無名氏《海公大紅袍全傳》第14回:“張老兒聽了,方才漸漸止了哭泣,隻是安心靜聽消息。正所謂: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清·無名氏《照世杯》卷2:“歐滁山千叮萬囑一遍。正是:耳聽好消息,眼觀旌節旗。”清·無名氏《風流悟》第8回:“便回下處。正是:眼觀旌捷旗,耳聽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