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當眾妄為怎麼辦
孩子當眾妄為,父母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沉默,讓事實來教訓他,效果要強於父母的訓斥。
克裏斯多夫喜歡將桌子上的東西扔到地板上。有時玩得高興時,會突然間劈劈啪啪把桌上的東西一掃而光。媽媽多次訓導甚至懲罰,他也還是時常發作一番。有幾次他把好看的玻璃杯還有其它用具都扔到地下打碎了,媽媽很生氣卻不知該怎麼辦。聖誕節到了,媽媽帶克裏斯多夫到科技館去玩。館裏布置著許多聖誕樹,芝加哥的波蘭社團在其中的一個廳裏布置了舞台,要義務表演波蘭傳統的聖誕節慶典活動。舞台上是一個波蘭農家的客廳,一張桌子上擺著餅幹。演出開始前,幾個波蘭小孩子在舞台上玩耍,克裏斯多夫在底下轉了幾圈,也要上台去轉轉。媽媽叮囑他不要亂動,便由另外幾個孩子將他帶了上去。前幾分鍾,他還表現良好,隨著另外幾個孩子在上麵蹦蹦跳跳,但過了一會兒,他大發“脾氣”,走到桌子前一舉手,把桌子上擺的幾個做道具的餅幹打到了地上。這時飾演老奶奶的演員急步走來,一邊將餅幹撿起,一邊大聲對克裏斯多夫說:“你要幹什麼?下去!”克裏斯多夫一下愣在那裏,四處尋找媽媽,媽媽從來沒有這樣大聲訓斥過他,他也沒有在這樣的大庭廣眾下挨過訓。他的眼裏充滿了驚恐,媽媽過來伸手將他接了過去。雖然媽媽很有些怪那位老奶奶對克裏斯多夫過於嚴厲,但一想到這樣可以給克裏斯多夫一個教訓,或許比自己以往講的道理都有用,於是就抱住克裏斯多夫,沒有說任何安慰的話。克裏斯多夫也並未哭,隻是看著媽媽,想知道媽媽是什麼反應。“老奶奶為什麼罵你?”“我打掉了餅幹。”“對不對?”“不對。”演出開始了,克裏斯多夫安靜地坐在那裏,沒有再生任何麻煩。隨後幾天,媽媽發現克裏斯多夫在行為上有明顯地改進。
在這裏媽媽很明智地讓克裏斯多夫獨自承擔這一教訓,她沒有指責老奶奶的粗暴,也沒有婉言安慰,如果媽媽這樣做了,克裏斯多夫會這樣理解,媽媽是站在他一邊的,媽媽同情他,會保護他不受外界的譴責,自己的這種行為不但在家裏可以逃脫責難,在公眾場合也一樣可以通得過。這種錯誤的理解會進一步鼓勵克裏斯多夫的行為。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們從心理到身體上受到任何傷害,但為了幫助孩子認識到什麼是社會通常接受的社會規範,什麼是行為的界限,要他們經受一些痛苦是必要的,而這才是我們對他們的真正的愛。在這裏媽媽運用了結果教育這一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讓現實後果來教育克裏斯多夫以後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
媽媽和爸爸正在客廳裏陪客人聊天,馬克和漢斯先後來到客廳看了一眼,由父母給做了介紹,在父母的暗示下又分別離去。一會兒馬克又折回客廳,讓媽媽給他的作業簽名,媽媽照辦了。不久馬克又回來說明天要上遊泳課,要媽媽準備遊泳衣,媽媽告訴他在哪裏能夠找到。馬克走了不一會兒,又進來說找不到,要媽媽去找。“馬克,你若想在客廳聽大人談話,可以找本書在客廳裏一邊看,一邊聽我們聊天,但不許說話,也不要生出什麼事來打擾我們。不然,就呆在自己房間不要再到客廳裏來,你看怎麼樣?”“好的,沒問題。”馬克高興地留在了客廳。但是五分鍾後,馬克就開始忘記媽媽的話,很冒失地插起話來,使談話變得很困難。媽媽沒有再說什麼,站起身拉住了馬克的手,將他領出了客廳。在過道裏,媽媽輕聲但嚴肅地對馬克說:“看來你更願意回到自已房間去,去吧!”馬克自知無理,便上樓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有客人在場時既不能花時間教育孩子,也不能當著客人發太大的脾氣,而孩子又不懂自重,令大人們尷尬萬分。在這種情況下,所應采取的行動是用最平靜的語調,簡單明了的話語,最堅決的行動,製止他們的胡鬧,要讓孩子們知道我們是堅定的,沒有回轉餘地的。我們在這裏要向孩子解釋的道理就是他們也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對於更小的孩子,有時應事先規定結果而使他有所約束。例如當全家準備好出門旅行,出租車在門外等候,3歲的兒子卻拒絕出門,說是寧願呆在家裏,在這種情況下,無需理論,隻要牢牢地抱住他,將他送入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