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使孩子形成家庭認同感(1 / 1)

怎樣才能使孩子形成家庭認同感

有些家庭以追蹤他們的家譜作為一種方式幫助他們的孩子們了解家族的過去,從而形成家庭認同感。作家海蒂·瓦茨,在她的文章《你還記得什麼時候嗎?》中描述了父母如何與孩子們圍坐在餐桌邊通過回想那些共同的美好的和糟糕的經曆創造一個鮮活的家庭史。其他一些家庭從他們珍視的家族傳統中提取他們的身份認同特征,有些曆經數代不變地代代相傳,有些則作些修改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但孩子想要有更多的時間跟他的朋友們待在一起也很自然。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並且理解這背後的需要:在某個時期朋友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當時這些顯得十分重要。但我認為,少年時期的家庭生活不應該中斷。孩子們在他們的生活中繼續需要成年人,而且家庭仍然是重要的道德依靠和身份認同的根源。

你可能想知道,那些家庭認同感被破壞的孩子的情況又如何呢?比如,一位媽媽就這樣問:“加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們認同他們的父親,因為你不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角色典範,你該怎麼辦?”

另外一位女士說:

“我的父母在我6歲時離了婚。我媽媽對離婚理由諱莫如深。她會說:‘你爸爸是個極好的人,但他太虛弱。’我想我有我爸的秉性在我身上。隻要我媽對我生氣她就會說‘你就像你的爸爸’。”

我們中間很多人感到:在我們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也有同感。這些遺傳部分在於基因。比如,我們一生下來就帶有某種情感特質,而這種情感特質又構成了我們人格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努力糾正孩子身上的這類先天弱點,比如急脾氣,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這些,並且鼓勵他們彌補這些不足的習慣。

不過,我不太讚成對另外一些父母的否定。我們不應該把別的父母說得一無是處而破壞那種建立良好關係的可能性。如果你感到有必要說起某家不在場的父母的某些短處,比如說,抱怨他們離婚的方式,我覺得最好保證總體上的公平並且盡量以那些肯定的方麵加以平衡。

在我們身上存在一些道德方麵的不足之處,我的確認為跟孩子們坦率地談論我們知道他們從我們身上看到的這些不足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媽媽和我最近一段時間處得不太好,我們彼此說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我希望讓你知道我對此感覺很糟糕。”“最近工作壓力相當大,我想那就是我時常衝你們叫喊的原因。對不起!”“自從上個月失業後我壓力很大,我又開始喝酒了。我不是以此榮,我當然希望你不要認為喝酒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尤其是在少年階段,孩子們在我們沒有踐行我們自己教導他們的那些內容時會成為非常苛刻的法官。我認為跟孩子們開誠布公談論我們不合乎我們自己的道德標準的一次經曆,將會保持他們對我們的尊重。正如一位博學的主教所說:我帶有人類的弱點但仍能夠是我們孩子們的好榜樣。他們需要看到不是某個完美無瑕的人,而是不斷努力奮進的人。